退休后,家住秦淮区的刘谋愔老人,又做了一份不拿一分钱、还不太讨喜的工作——宣传志友精神,动员别人捐献遗体。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她不仅带头签订了捐赠遗体志愿书,还说服了老伴和两个女儿也加入了志友行列。在她的带动下,已经有300多人“想通”,做了志友。
过去
她曾强烈反对公公、婆婆捐献遗体
提起自己现在义务所做的工作,刘谋愔连称“自己也没有想到”。她是上个世纪90年代,才第一次听说“志友”这个词的。当时,她的老公公看了报纸上一则报道,强烈要求捐献遗体,让她和她老公签字同意。
“好好的,为什么要把遗体捐献出去啊?”刘谋愔完全不能理解。
“报纸上说,医学院的学生严重缺少解剖尸体的教具。”老公公说,人死了,一把火烧掉什么都没有了,不如为医学界做最后一次贡献,让学生们学好医术帮助更多的人。况且,这还能为儿女减轻一点负担。
“不要你为我们减轻负担。”刘谋愔和老公强烈反对,他们担心别人闲言碎语,指责他们不孝。可是,老公公很坚决,“我活着的时候,你们对我好一点就行了”。1998年,老公公去世时真的捐献了遗体。
更让她暗暗佩服的是她的老婆婆,这位起初连火葬都很排斥的老人,竟然也加入了志友行列,在去世时捐献了遗体。
在两位榜样的激励下,刘谋愔也想通了。2000年,她也办理了“无偿捐献遗体”登记手续。
现在
她又动员了老伴和两个女儿捐献遗体
“其实,我1998年时就想通,准备办无偿捐献遗体登记手续了。”刘谋愔说,当时两个女儿执意反对,不肯签字,这才拖了两年。
不过,她的女儿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加入志友行列。“都是我再三做工作,她们才同意的。”刘谋愔说,女儿一直不愿意做志友,不过她没有放弃,每周两个闺女回娘家,她总免不了一顿唠叨。
“你们都是一个小孩,捐献遗体也是给他们减轻负担。”“我负责的这个片区,已经有300多人同意捐了,全南京市已经有6000多人捐了……”她不仅给女儿讲大道理,还给她分析当前的形势。十几年下来,两个女儿听烦了听腻了,也终于想通了,双双于今年办理了“无偿捐献遗体”登记手续。
“我的侄子、小叔子,还有3个同事也在我的工作下,做了志友。”刘谋愔说,这些年来,她把身边的亲友动员了一个遍。
未来
不管这条路有多难走,都会坚持下去
这份工作并不好做。刘谋愔说,每次出门发传单、做宣传时,都会听到有人说:“这些人没事干,好好的把遗体捐给别人千刀万剐干什么?”还有好多人,接过宣传单一看是倡议捐遗体的,随手就把宣传单丢在地上。
有时候,她辛苦上门给已经办理“无偿捐献遗体”登记手续的人送光荣证书,遇到当事人不在家的,她很想请他们的邻居代为转交,但别人都嫌“晦气”。
可是,不论遭多少人白眼,被多少人嘲笑,刘谋愔每天出门还是坚持背上志友背包,找一切机会给大家做宣传。在她的努力下,她负责的秦淮区西片已经有300多人办理了“无偿捐献遗体”登记手续,其中她直接做通工作的就有几十个。
志友基本都是老人,身为秦淮区志友协会组长,她关心志友似家人,每个月都要把志友通信杂记亲自送到志友手中,有时一家要跑好几趟才见到人。数年来,月月如此,从未间断。
“有的老人思想上接受不了,不能勉强他们。也有人在最后时刻,想通了。”刘谋愔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当生命结束了,人生的贡献也就终结了,但遗体捐献者不同,他们对人的关爱在延续,为国家的医学发展,培养医学人才和提高医学水平做出了最后的贡献。所以,她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劝说的机会。不管这条路有多难走,她都会一直坚持下去。
现代快报记者 钟晓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