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0版:好书快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彭德怀亲自为“苏七生”改名“苏振华”
  宋国涛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友情提供

  贵州省委书记 苏振华

  1949年11月14日,中央任命二野5兵团政委苏振华担任贵州省委书记、省军区政委。苏振华成为开国第一任贵州省委书记。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伊始,随着中国共产党各省委员会的建立,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代省委书记。他们在战火硝烟中经受锤炼;他们领导人民群众接管城市、建设民主政权、开展土地革命;他们带领群众恢复生产、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战胜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本书介绍了彭真、黄敬、林铁、程子华、乌兰夫等29位开国第一任省(市、自治区)委书记的事迹,展现开国建国的巨大艰辛,启示人们更加珍视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上期回顾]

  1949年5月,37岁的张玺走马上任河南省委书记。

  苏振华出生在湖南平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出生之前,父母已经有了6个孩子,所以就顺着叫他苏七生。

  童年生活异常艰难,使这个饱受磨难的孩子早早走了革命道路,14岁加入儿童团,15岁加入少年先锋队,16岁参加平江农民暴动。

  1930年6月,苏七生带领30多名少先队员去参加红军,受到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接见。得知了他的辛酸童年后,同样有着相似幼年经历的彭德怀说:“已经是红军士兵了,取个新名字吧!叫苏振华,你看好吗?”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是彭老总对这位新战士的勉励。就这样,苏七生改名苏振华。

  参加红军后,苏振华有着浑身使不完的劲,他历任班长、排长、连政委、团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两次攻打长沙及中央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在战斗中作战英勇,身先士卒,并多次负伤。

  1932年12月底,以何应钦为总司令的国民党赣闽粤边区“剿匪”总司令部,下达对中央苏区第4次“围剿”的命令。时任红三军团第1师1团3连指导员的苏振华,带领队伍浴血奋战,大腿被子弹打穿,颈部也中了弹,但他独自死战,直到战斗结束。颈部的子弹,陪伴了他40多年,直到逝世后才从骨灰中剥离出来。

  1933年8月1日,在第4次反“围剿”作战中因表现英勇和战绩特殊,荣获朱德颁发的三级红星勋章。

  1934年春天,在第4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之后,国民党军用飞机大炮敲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北面的大门,占领了广昌城,继续以重兵沿广昌、石城一线,向我腹地推进。此时,苏振华被提拔为红三军团第5师第13团政治委员,随即参与指挥了著名的高虎垴战斗。

  高虎垴是位于驿前北面、半桥镇东北的一座山头,附近多为高低不等的小丘,南面环绕着巍峨群山,地势险要,是扼制敌人南进的通道。在第13团的东面是4师的防地,半桥镇以西由5军团的部队担任防卫。

  苏振华深知责任重大,正在琢磨如何展开防御时,军团长彭德怀来到第13团团部视察,苏振华马上当面请教应敌良策,彭德怀郑重告诫说:高虎垴地势险要,是构成整个防御地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敌人一定会死力争夺。我们要利用这个有利地形,居高临下,打他们一个下马威。接着,他详细谈了阵地应该如何配置、兵力应该如何使用、工事应该如何构筑……

  于是,第13团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苏振华天天都要去前沿阵地转两圈,检查每一个工事、每一个射击孔。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工事不断修正着、加固着。苏振华的部署是这样的:3营守高虎垴,山顶的支撑点由11连来守;2营防守高虎垴西边的王土寨;1营作为团的预备队,配置在高虎垴3营的后方。

  1934年7月,敌人开始进攻了,天刚拂晓,十多架敌机就带着滚雷似的轰隆声飞来了。苏振华观察着,只见敌机丢下的炸弹,像一大群黑老鸦飞坠在阵地上,立刻掀起冲天的烟尘,脚下的土地被震得摇摇晃晃。第13团严阵以待,由于采取了巧妙的防御部署,守备高虎垴的全团官兵在苏振华的指挥下,沉着应战,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敌人虽几次发动攻击,但仍未前进一步,阵地牢牢掌握在我军手中。在成功地大量杀伤敌人后,第13团胜利撤出战斗。同年8月1日,苏振华再次荣获红星奖章。

  1941年5月,苏振华出任冀鲁豫党政军委员会书记,主持鲁西军区和冀鲁豫军区合并工作。

  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苏振华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7年3月,杨勇率领的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与苏振华的第1纵队合编为新的第1纵队,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苏振华与“三杨开泰”之一的杨勇成为军政搭档。在战争年代,苏振华先后与杨勇、杨得志司令员合作共事,成为战场上密不可分的军政搭档,被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苏振华与杨勇、杨得志均被授予上将军衔。

  1949年底,贵州全省解放后,苏振华出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贵州军区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年轻的中国海军尚在初建时期,海军党委会议研究建军方针,苏振华代表海军党委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

  1958年6月22日下午,苏振华参加了毛泽东主持召集的军委扩大会小组组长会议,毛泽东谈及海军建设时,面带笑容说:“几年以后,形势会有改变,将来钢生产出来了,工厂搞起来了,要造什么样的飞机、什么样的军舰呀?”毛泽东问道,“海军需要多少钢?”

  苏振华慎重答道:“造150条潜艇,大约要30多万吨钢。”毛泽东摇头说:“太少了。还可以多搞些。”

  彭德怀插话说:“可以再多搞些潜艇。”黄克诚也兴奋地说:“还可以搞航空母舰。”

  苏振华也接着说:“我们现在如果要出国访问,连一条像样的军舰也没有。将来自己可以造军舰了,太平洋的局势就要改观。”

  1958年5月14日,苏振华和萧劲光司令员联名向中央军委报告,着重提出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建议。

  6月24日,苏振华和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邀请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五院院长钱学森和一机部、二机部的领导同志开会,向他们通报了海军向党中央建议研制核潜艇的报告,说道:“你们都是专家,请你们来审查,看是不是可行?如果可行,我们代表海军几十万指战员,请求你们支持,支持中国人民实现百年来的心愿,建设起强大的海军,使中华民族再也不受外人的欺负。”

  苏振华的诚意,苏振华的热切希望,使这些原本就对海军建设情有独钟的同志们,也热血沸腾。他们以科学家的严谨,更以科学家的胆识,支持海军的建议,主张着手独立研制核潜艇。

  1958年11月,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启动。(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