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工作的小魏准备捐献自己的骨髓,谁知血站和骨髓库均表示,今年采集骨髓的任务已经完成,要捐献只能等到明年3月,小魏不明白:“怎么捐献骨髓还有任务?”(详见今日快报A14版)
志愿捐髓,却遭遇闭门羹。因为“今年任务已经完成”,要捐髓只能来年再排队。如此奇葩的逻辑,在众多白血病患者等着救命的语境下,显得冷血而悖谬。于是,谴责的声音一股脑涌向血站与骨髓库。
无奈的是,拒绝捐赠的并非“临时工”,而是板上钉钉的制度。只是借助此事,相关部门向公众普及了一个常识:原来每年各省市募集捐献骨髓志愿者的工作都有人数限制,一般3000到5000人不等,采集任务由国家骨髓库向各省配发;而受财政经费限制,每年都会有用于采集骨髓血样的专款下发到各省市,这笔经费用完了,募集志愿者的工作也就结束了。
这样的制度,与生命至上的价值底线,显然相去甚远。一边是骨髓库资源有限,相对于救命的“刚需”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捐髓库大门难开,相较于社会爱心涌流,“话难听、脸难看、门难进”。横亘其间的,看似两个理由:一个是钱,没有预算,血液样本没法检验;另一个是考核制度,志愿者每年定量要求。于是,一个地方的数字满了,就不可能再另外拿出近500元的血样检测入库费。
等着救命的血液样本,因为没有检测成本兜底,而纵使有着感天动地的爱心,也没法伸手救人。在我们吐沫横飞地讨论着戒烟要不要入医保的时候,在奢华公立医院VIP病房亮瞎眼球的时候,在地方政务中心堪比星级酒店而屡成新地标的时候——救命的500块钱检测费还要等上下一个来年,白血病人屈指可数的日子,经得起这种漫无边际的等待吗?
令人惊讶的是:当真缺钱,可以申领、可以募捐,哪怕是向白血病人家属伸手,何至于年年等着下拨而不燥不急?要是任务满了,面对时时吁求不得的手术需求,各地总可以相互调剂,地方部门完全可以协助志愿者去别的地方献爱心,何至于非要冷冷地推到来年?冰冷的制度,固然值得反思;而在冰冷的制度面前,僵化和冰冷的执行力与工作常态,更让人如芒刺背。
把志愿者直接推到2014年,当真以为慈善都是闲得没事干?
南通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