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帝王文化也是栖霞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乾隆六次南巡五次“驻跸”(驻跸: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栖霞山乾隆行宫前后共四十五天,充分体现了这位帝王对栖霞山的偏爱。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从栖霞山风景区了解到,近日他们接到游客反映,在游览中意外发现一段建筑遗迹,经专家鉴定,这里正是大家找寻已久的乾隆行宫宫墙。栖霞山乾隆行宫宫墙首次露出“真容”,栖霞山景区表示,将尽快对现场进行整理保护,并制作行宫沙盘供游客观赏。
通讯员 李宏 现代快报记者 朱蓓
游客意外发现
神秘“方形”建筑遗迹
工作人员在游客带领下,找到了这排石头,它们位于景区“万松山房”的南面,已经进入了“乾隆行宫”的范围。
这些石头基本隐藏在草丛中,大约有50厘米宽,高低不等,不注意的话,很难发现它们。走近仔细查看,原来它们是由很多的岩石叠砌而成,材料很明显是本地的砂岩。
这些石头叠砌出的建筑遗迹,风格以及使用的建筑材料,基本上和小营盘的围墙一模一样,而小营盘是当年保卫乾隆皇帝的御林军驻扎地。
“这应该是什么建筑的墙基。”景区工作人员说,“现场目测下大约有30米,其中一块石头上明显有字迹,但已模糊不清。”
景区工作人员将附近的杂草清理干净,意外地发现,刚刚发现的这组岩石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更长、更壮观的建筑遗迹沿着山势,或高或低,蜿蜒曲折。当它延伸到景区一处游步道时,突然变宽,很明显是一个平台。再一路向西延伸,在接近千佛岩的位置,建筑遗迹才突然消失。
但这并不是结束,对千佛岩周边的地势考察后发现,千佛岩最上端又出现了这种建筑遗迹的痕迹,沿着山体一路向下,经过春雨桥,沿着中峰涧,再到试茶亭,最后到达畅观亭,也就是第一次发现的该建筑遗迹附近。
整个建筑遗迹的走向接近正方形,根据现场测量,正方形的边长在200米左右,整个建筑遗迹长度在800米左右,围合的面积约有40000平方米。沿着遗迹走下来,花了近2个小时。
“方形”建筑遗迹应是乾隆行宫宫墙
这处遗迹是什么?会不会就是大家找寻许久的乾隆行宫宫墙?
栖霞山乾隆行宫于1751年开工建设,由当时的两江总督尹继善负责修建,历时6年,于1757年建成,是乾隆在南巡时所住行宫中最大的一座。据《南巡盛典》记载,乾隆皇帝对栖霞山特别钟爱,他六次南巡,五次驻跸栖霞山乾隆行宫。但这座当年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毁于咸丰年间的一场战火,现在只能看到一些青砖、柱础等建筑构件。2011年,栖霞山乾隆行宫遗址被评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一直听说乾隆行宫外围有一个宫墙,但行宫早就被战火破坏,里面有很多建筑基础和墙,也不知道哪堵墙是行宫的宫墙。我们一直很想找到宫墙。”专家称,《摄山志》卷一的“图说”上,有清朝宫廷画师所绘的“乾隆行宫”图。根据与乾隆行宫图相对照,这座“方形”的建筑遗迹正好将行宫四周团团围住,起到了保护行宫的作用。至此,这座刚发现的正方形建筑遗迹的真实身份“呼之欲出”。“这应该就是乾隆行宫宫墙,南北各有一个平台,应该是保卫行宫时,留守士兵站岗的岗台,也就是乾隆行宫的两个宫门。”
“乾隆行宫的宫墙首露真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加详细和准确地界定整个行宫的范围。这一次行宫宫墙的发现,对研究栖霞山乾隆行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景区工作人员说。
现代快报记者从栖霞山风景区了解到,他们将对新发现的宫墙进行整理和保护,还将对现场进行插牌,并对整个行宫的范围以及其内的各个建筑用文字做出标注。除此之外,景区还计划根据乾隆行宫内各建筑的具体位置以及宫墙,制作沙盘供游客观赏。
新闻链接
测量宫墙时
意外发现佛龛
千佛岩景点位于栖霞山乾隆行宫的西南面,相距近百米。测量宫墙的时候,工作人员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在春雨桥附近,工作人员在乾隆行宫西北侧方向发现了一块表面规整的长方形石壁。
这座石壁矗立在行宫内,高2.2米,宽2.05米,石壁的中心位置镌刻有一个佛龛,佛龛高65厘米,宽40厘米,深度在50厘米左右。佛龛的内部还有明显被凿过的痕迹。
让工作人员扼腕叹息的是,佛龛内的佛像早就不知去向了。
“佛龛和千佛岩有什么联系,以及它为何会出现在乾隆行宫内,这都有待于专家进一步考察和论证。”景区工作人员说,在1994年,千佛岩佛龛统计的数字是250个。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了254个。后期陆续又有一些,加上这次新发现的佛龛,栖霞山的佛龛增加到了257个。“在乾隆行宫内有很多类似的平整的大石壁,不排除还有其他佛龛存在的可能。”
“我在山林草丛里发现了一排非常规整的石头,上面好像还有文字。” 近日,一位游客打电话给栖霞山景区,认为这里很有可能是什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