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山有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到栖霞山讲经、修学,他们中有一些人圆寂后,就葬在了栖霞山,留下很多塔林。栖霞山天开岩及栖霞寺北面就有规模较大的“高僧塔林”,2012年,“高僧塔林”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从栖霞山景区了解到,近日栖霞山密林深处发现了两处建筑遗迹,其中一处遗迹中有不少精美的“佛像雕刻”和“龙纹石雕”。龙纹石雕说明墓塔主和皇家颇有渊源,而根据雕刻的风格和相关的碑文考证,这个墓塔可能属于明代高僧素庵法师。
密林深处惊现精美龙纹雕饰和佛像
近日,栖霞山的密林深处发现了两处建筑遗迹,一处在小营盘下方,另一处则在凤翔峰东南坡。
遗迹“隐藏”较深,寻找的过程也颇为曲折。景区工作人员手拿镰刀和剪刀在前面开路,一路上很容易被树木划到,或者被树枝绊倒。手脚并用行走了25分钟之后,在一排石头质地的台阶前,工作人员停下了脚步。这里有古藤和杂树相互缠绕,台阶上方是一个平台,上面散落着很多很规整的建筑石块。
平台中间是一个呈正六边形塔基,每一边的表面拼贴有“忍冬”草一类的佛教装饰及兽样式的石雕装饰。塔基周围还有很多青砖,边上还有一个葫芦状的“塔刹”。塔基中间,清理干净青砖,显露出了一座精美的“佛像雕刻”以及一块带有龙纹雕刻图案的石块。
整个佛像雕刻在一个佛龛中,佛龛高约60厘米,宽度约40厘米,位于一个六边形柱体的一侧。佛像盘腿坐落在佛龛里,眉毛、眼睛、鼻子栩栩如生。整个佛像就着石块雕琢而成,和石块连为一体,保存也很完好。
墓塔主疑为明代高僧素庵法师
龙纹图案在古代可不是谁都能用,能使用的人一般都和皇家有点关系。而这处新发现的遗迹中,佛像从面容、形态以及雕刻风格上,都和栖霞山千佛岩的佛像不一样。
文物专家介绍,千佛岩的佛像是在南北朝至明朝早期刻就的,而这次发现的佛像风格应该是明朝晚期。
专家解释,从残存的遗址来推断,当时这个塔林高度应该在4米左右,40平方米的平台面积可见昔日规模较大。而且,龙形雕刻一般是皇家御用图案,出现在这里,说明墓主生前和皇家颇有渊源。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龙纹雕刻在栖霞山非常罕见,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二处,第一处是在乾隆行宫遗址附近被挖掘到“龙凤石雕”。
地位较高的明代高僧,又和皇家有些渊源,墓塔主人是谁呢?
而新发现的建筑遗迹附近,就是“定照庵碑刻群”。景区工作人员拿来“定照庵碑刻群”的碑文进行解读,试图从里面找到蛛丝马迹。据介绍,“定照庵碑刻群”是明万历年间的碑刻,共有5块,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碑文的解读,墓塔主人很可能是明代高僧素庵法师。素庵是栖霞寺一位得道高僧,在此居住修行十余年,深受当时的朝廷器重,并有机会给皇家成员讲经说法,皇太后曾赐其金缕袈裟,其圆寂后,他的弟子如敬为其修建了此塔林。而塔林上出现的皇家御用的龙纹也正好和他身份和经历相互佐证、吻合。
另一新发现的建筑遗迹已被“光顾”过
这次发现的建筑遗迹共有两处,除了小营盘下方的墓塔遗迹外,凤翔峰东南坡也发现了一处规模更大的建筑遗迹。这里有墙基、断垣,平台约有500平米,是一个院落格局,院落中还有一个4平米左右的小院落。
这个院落看上去已经被毁,这里除了有六角形的塔基构件,还有棱柱状的塔身以及塔刹,塔基附近还有一个深约1.5米,用青石砌成的地宫。青砖自下而上堆砌,非常规整,但整个地宫已有部分暴露在外面,显然已被人“光顾”过。此外,一个塔身上发现了一组文字:“传洞上正宗第三十一世荆石玺禅师之塔”。根据《摄山志》记载,荆石是曹洞宗的一位高僧。
文物专家称,新发现的两处高规格的建筑遗迹,特别是精美的佛像以及“龙纹”雕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研究栖霞山的历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景区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景区将进一步进行遗址的整理和挖掘以及保护工作。
通讯员 李宏 现代快报记者 朱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