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的秋景不容错过。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前去探访发现,有不少游人在这里赏秋。市民李女士在游览时发现,明孝陵约800米的神道,石象路(右图)和翁仲路(左图)两段树种差别很大,一段是色彩斑斓的彩叶树种,另一段是庄严肃重的圆柏。这是什么原因?
翁仲路四季常绿,石象路绚烂醉人
昨天早晨,李女士从石象路东的樱花园出发,一路观赏绚丽的秋景。走到一对站立的石象前时,她发现:以这对最高大的石象为分界线,石象路以东是乌桕、银杏、枫香三种彩叶树种,这个时节,树叶已经染上了红色、黄色;石象路以西主要以圆柏为主,点缀少量榉树。
现代快报记者沿着石象路走了两圈,发现这些间种的树木并无规律可循,有一株银杏、一株枫香间种的,也有两株银杏、一株乌桕间种的。沿着石象路走到尽头,向北经望柱折上翁仲路,路两旁则全是树干盘旋而上的圆柏。圆柏是常绿乔木,到了秋天依然挺拔苍翠,充满古意。记者注意到,这些圆柏已经有百岁高龄了。圆柏挂着古树名木的“绿腰牌”,上面显示,市园林局2009年曾对它们做过普查,今年104岁了。奇怪的是,这段神道上连做点缀的榉树都没有,一直延续到棂星门。和色彩斑斓的石象路相比,翁仲路更庄严凝重。
“神道是皇帝和达官贵族祭祀走的路,后人这样安排树种,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吗?”李女士非常好奇。
美丽的彩叶树是林森种下的?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咨询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贺云翱。“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贺云翱在电话中饶有兴致地说,一般来说,明孝陵原有的古树不会是美化树种,“根据史料记载,柏树多种植在坟墓周围,传说能防鬼、辟邪。”贺云翱就此推测,石象路以西到翁仲路,可能是民国之前栽种的古树,而石象路的东段,有可能是民国时期栽种的彩叶树种,或者是近几十年来陵园管理局为了美化环境、塑造风景栽种的。
现代快报记者在翁仲路上还发现,有两株圆柏已经“寿终正寝”,树干上涂着厚厚的水泥“石膏”,树叶全没了。“只要树木没有朽坏,最好就保留在原地。”贺云翱说,这些树本身就是一段历史,承载着古人的文化意象,应该好好保存。中山陵园管理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解释,他们一直在尽力维护这两株树的景观效果。
“石象路上的这些树,会不会是战火后重建的?”昨天,一位对中山陵很熟悉的园林专家告诉记者,他猜测,这些彩叶树有可能是林森当年种下的,因为当时中山陵建设就是由林森主持的。
根据《钟山志》的记载,1928年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专门组织、指挥孙中山葬礼的“奉安委员会”。截至1932年,紫金山除了栽种过大量的悬铃木,在石象路、陵墓大道以及钟灵路一带,种植了不少乌桕、枫香、银杏、榉树等彩叶树种。树名和路段都能对得上,很有可能如专家猜测的:石象路东段的树种被战火焚毁,只好全段补种,而西段和翁仲路一带,圆柏则保存较好。
如果您了解更详细的史实,欢迎拨打快报热线96060,和我们聊一聊。
现代快报记者 余乐/文 赵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