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最新探索之一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中国海军下关江面
扣押两艘德国军舰
  担负抵近监视德国军舰任务的“联鲸”号
  德国“祖国”号炮舰
  德国“水獭”号的水兵合影
  袁世凯
  冯国璋
  资料图片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摄

  1842年8月,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出现在南京下关江面上,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从此,这一段长江开始了长期任由列强军舰肆意横行的命运。然而,《南京条约》签订七十二年之后的8月,也同样就在南京下关的江面上,中国海军武力扣押了两艘德国军舰(后接管并予以收缴)。当时,这是鸦片战争以来,长江江防最让国人扬眉吐气的一页史实。 胡卓然

  背景

  德国军舰

  “硬泊”下关江面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从而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1914年8月6日,袁世凯颁布《关于严守中立》的大总统令,宣布中国“对于此次欧洲各国战事,决意严守中立”。同一天,北洋政府公布了《局外中立条规》,其中第三条专门对列强军舰的情况进行了规定:“各交战国之军舰及附属各舰,在中国领海内不应停泊之口岸,经中国官员知照而不开行者,中国得令其卸去武装,所有船员一并扣留,至战事完毕时为止”。

  《局外中立条规》里有关“约束扣留”交战国军舰的内容,其实是依据中国作为缔约国的《关于中立国在海战中的权利和义务公约》。有了国际公法赋予的权利,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第一次改变了长江任凭列强军舰拥有内河航行权的局面。

  就在8月6日这一天,交战国之一德国的驻华军舰“祖国”号出现在南京下关的江面上。当时督理江苏军务的宣武上将军冯国璋,于次日报告该舰“硬泊下关”。一个“硬”字充分表现出了列强的军舰在长江上已习惯于肆意妄为,直到此时也没有多少改变。

  登舰

  中方人员登上德舰“祖国”号

  为了执行《局外中立条规》的有关规定,北洋政府外交部江宁特派员和“将军派员”(将军指当时督理江苏军务的宣武上将军冯国璋),立即于当天一起登上了“祖国”号。根据北洋政府官方历史档案的记录,中方的人员“至下关德国Vaterland兵轮查验”。

  Vaterland即德文“祖国”。该舰的舰名为“SMS Vaterland”。当时德国海军舰名前统一冠以SMS。SMS即德文Seiner Majestat Schiff的缩写,意为皇帝陛下的军舰。虽名为“祖国”号,但该舰从建成时起一直远离它的祖国,只在中国的长江上航行。作为德国第一艘驶入四川境内川江的军舰,“祖国”号炮舰与后来专门为川江航道设计的“水獭”号( SMS Otter)炮舰一起,担负了把德国侵略势力送入长江中上游的任务。到1914年8月,“祖国”号已在长江上航行了10年多。

  1914年8月10日,外交部江苏交涉员会同“军督派员”(仍指冯国璋派遣人员)面见了德国领事,称该舰“应由中国兵轮看守,战事未毕,如未奉我军督命令不能开行”。

  大约两天后,德国军舰“水獭”号也出现在南京下关江面。外交部为此于8月14日发电报给江苏交涉员,通知:“务使拆卸武装,严加防范,勿使开行”。

  看守

  孙中山昔日座舰“联鲸”号看守德国军舰

  随着上述军令的下达,德国这两艘军舰被羁押在南京下关江面上。

  1914年8月18日,北洋政府海军部向外交部转发“建安”舰舰长李景曦的报告,“‘联鲸’暂泊近该舰监视”。当时在南京下关江面负责看守任务的2艘中国军舰名称,终于首次拂去了历史的尘埃。有明确舰名可考的中国海军军舰是:“建安”号驱逐舰(又称鱼雷快舰)、“联鲸”号炮舰。这两艘军舰都是中国自造舰。

  “建安”舰是福州船政局自行建造的军舰。该舰完工于晚清末年,辛亥革命期间在上海起义,1914年时隶属于晚清时期长江舰队演变而来的第二舰队,行动于长江中下游。从有关历史文献的记录看,火力较为强大的“建安”舰主导了看押任务,舰长李景曦多次直接指挥了查验德国军舰的军事行动。

  “联鲸”号炮舰是上海江南制造局自行建造的军舰,也完工于晚清末年,完工时被定为海军大臣座舰。辛亥革命期间该舰在南京江面起义,民国初年又一度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座舰。这艘颇有名气的军舰,此时又多了一份光荣:直接抵近看守德国军舰。

  两艘中国自己建造的军舰,以武力看押住了两艘德国军舰。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海军也是值得纪念的一页历史篇章。

  被扣押的德国军舰,据记载仍有私底下偷偷使用无线电发报的情况。1914年8月20日,“建安”舰的检验官又登上德国军舰,查验后宣布“无线电定已全拆”。中方官方档案还记录当天“已由军督派巡艇、小鱼雷艇紧靠德兵轮,严密看守”。从此,被团团围住的德国军舰,从1914年的8月起一直被羁押在南京江面。

  1917年2月6日,随着中国参战逐步提上了议事日程,南京方面还接到了通知,“扣留之德军舰”,“希注意万勿放走”。

  两艘德国军舰的停泊位置,据中方记载是在“下关下游十里许,草鞋峡地方停泊”。这一段江面大约是在今天的“幕燕滨江风光带”的江岸旁。

  接管

  北洋政府宣布参战,德舰成为中国战利品

  1917年3月14日中德断交,宣战实际亦不可避免,根据上海《申报》的新闻报道,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饶怀文派令海军士兵数十名进驻德舰看守,并将德舰内军官佐及水手士兵情况,报告海军总司令萨镇冰。

  至此,这两艘扣留在南京下关的德国军舰,实际上被驻南京的中国海军武力接管了。

  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对德奥宣战。

  姗姗来迟的宣战发出整整一周后,1917年8月21日,北洋政府海军部致函外交部,回答外交部“查询德奥两国在我国各口岸之军舰商船应如何分别收管”。这份历史档案里记录了 “南京之德国军舰二艘”的下场,公函称两艘德国军舰“已电令按照公法没收,改悬我国国旗”。

  随着北洋政府正式宣战,从战争法的角度来说,由中立国“约束扣留”的交战国军舰,此时又转变成了法律意义上“敌国”的军舰,于是处于武力接管状态的“祖国”号和“水獭”号,被中国海军没收,成为中国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利品。

  从严格意义上的战争法视角来看,没收两艘德国军舰的行为,其实也属于1917年8月14日正式宣战之后,中国军队对于德国军队的直接“军事行动”之一。

  被中国海军没收后的两艘德国浅水炮舰被改名为“利绥”号和“利捷”号,“配置各项炮械,旋编入第二舰队”。德国军舰“祖国”号和“水獭”号从此时起,以中国海军舰只的身份航行于长江之上了。它们悬挂的旗帜也变成了当时的五色国旗和作为海军旗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1920年,“利绥”号和“利捷”号又调到松花江流域,成为松花江江防的两艘主力舰。

  在上述1917年中国海军的军事行动发生时,还有一个与南京有密切关联的史实是:指挥了这一切的中国的“海军总司令部”,1917年6月开始重设在南京的下关。1917年6月,还在南京下关恢复“海军总司令处”的建制,12月又改成“海军总司令公署”。其地址就在今天大桥南路盐仓桥附近的“江南水师学堂”旧址里。

  链接

  被扣押的德国军舰

  曾武力干涉辛亥革命

  对于辛亥革命后被定为首都的南京,中国海军武力扣押德舰还有另一个历史意义——被扣押的德国军舰曾武力干涉过辛亥革命。1911年12月德国驻美大使致柏林外交部的电报的“原注”,记录了2个月前这样的史实:“其在德国一面,则于十月十二日左右,派遣炮舰一只,河道炮船(Vaterland与Otter)两只,前往汉口。”从列举的舰名可以看出,“祖国”号和“水獭”号这两艘炮舰,即公开炮击辛亥革命起义军的三艘德舰中的两艘。曾骄狂开炮干涉革命的德国海军,不会想到仅仅三年后,他们的军舰会被中国海军武力扣押在南京。

  需专门进行补充考证的是,“祖国”号和“水獭”号这两艘军舰的“模样”,此前国内的书刊常有混淆。两舰最显著的区别是舰桥上的烟囱:“水獭”号拥有双烟囱,而“祖国”号是单烟囱。这也可以区分出,在这两艘军舰到松花江服役之后,1929年中东路事件里被击毁的“利捷”号,前身其实即是“水獭”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胡卓然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