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1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金陵四老 百年书法杰出代表
  林散之《李白草书歌行手卷》(局部)
  林散之《咏梅》
  胡小石《对联》
  胡小石临《乙瑛》碑轴
  高二适《致宝松、延午诗》
  萧娴《对联》
  萧娴《清平乐· 六盘山》

  林散之先生(1898—1989),别号散耳、左耳、半残老人、江上老人。江苏江浦人。林散之是中国传统书法美学的集大成者,堪称诗、书、画三绝。早年拜乡贤范培开先生学书,后从含山进士张栗庵先生学诗。此后为求艺道,只身负笈海上,拜黄宾虹先生为师,尊师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挟一册一囊作万里写生之行。1950年代任江浦县副县长时期,关注水利建设,常把人民疾苦挂在心头,于政务之余专擅艺事。林散之8岁学书,由唐楷入手,遍临古今名帖名碑,草书以大王为宗,怀素为体,王铎为友,董其昌、祝枝山为宾,刻苦磨砺,千锤百炼,终以清高卓越的“书卷气”奠定其“当代草圣”的大师地位。

  1970年代初,启功先生看到林散之书法作品,曾恭敬地脱帽三鞠躬。赵朴初先生作诗称“散翁当代称三绝”,并在南京专程拜访时写道:“林老书法,举世无双。”日本书道大师青山杉雨先生在拜会林散之时,写下“草圣遗法在此翁”。江泽民同志在观看了林散之的书法精品后称赞道:“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草书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林散之的草书在精、气、神、骨、筋、血、肉、形、质、格诸多方面高度统一。晚年作书,返璞归真,天心地圆,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

  赏析

  散翁惯用长锋羊毫笔,执笔又是腕直掌竖,双苞回腕古法,书写时用肘带动臂腕,笔笔中锋。此卷除“古来万事贵天生”的“来”字首画,切下横出,锋呈偏侧外,其余基本中锋。而此笔用偏亦为变换节奏,偶一为之。林老草书用笔技法十分精湛。笔能压得下,提得起,点画与引带主次分明。转与折亦交待清楚,绝不含混。

  再从单字结体来看,正侧大小无不随心所欲,字字势圆气满,八面拱心,不露圭角。他曾说过草书应似打太极拳,不能抬肩露角,露角即破绽,要进退自如,笔圆势圆,字相连属。即便笔锋刹住,藏锋内敛,但与下一字仍然笔断意连互为顾盼,一气贯注。

  林老写此卷时已经七十七岁高龄,但对于大器晚成的林老来说正是精力充沛、笔力扛鼎的全盛时期。由于散翁一生痴于诗书画艺,并打下坚实的基础,故能在晚年书作中洋溢出虽动犹静,沈凝郁拔的书卷古气。书作的气息意境是书家人品道德学问修养的必然反映。林老此作似胜过王铎。

  ——庄希祖

  胡小石先生(1888—1962),名光炜,号倩尹,又号子夏、夏庐,晚年号沙公。原籍浙江嘉兴,生长在南京。他青年时代入两江师范学堂学习生物学,毕业后历任北京女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解放后,任南京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等职。

  胡小石学术严谨,重视调查,讲究实证,一生治学、治艺,于古文字、音韵、训诂、诸子百家、佛典道藏、古文、诗歌、词曲、小说、金石书画之学,广泛精研,卓有成就。

  胡小石是名书画家李梅庵先生的弟子,学书涉及篆、隶、草、行、真各体,篆书又兼甲骨文、商周及秦汉金文,隶兼汉碑、汉简,草兼章草、今草,又于汉魏两晋简牍文书残纸,及钟繇、二王以至唐、宋、明、清诸大家之真、行、草书,广为取法,并筑基于南北朝碑版,其书风笔路本得其师清道人的指授,并受到沈曾植的影响。

  胡小石的一生,首先是一位学者,其次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书法家。诗情是其书法气息、意境的重要内蕴,同时,又因其学识渊博,并有诗才,故其书法在厚重朴拙的金石气中透溢出学问与诗韵。

  赏析

  胡小石隶书五言联:厌闻世上语,念我意中人,是一件能够代表书家隶书创作的基本面貌,反映书家艺术创作追求、显露书家艺术个性风格的作品。此件作品以汉碑为体,以北碑为用,以简行书为趣,积健为雄,骨势洞达,厚重凝练,豪迈超逸,堪为佳构杰作。

  以汉碑为体,是指书家的创作理念以汉代隶书为创作取向,体势宽博舒放,笔势劲健酣畅,平正中见险绝,工谨中含变化。以北碑为用,是指书家以北朝碑版摩崖刻石为审美取向,其隶书联,用笔取涩势,逆锋起笔,方圆兼施,裹锋推进,起伏顿挫之中,笔画线条坚实劲挺,力可扛鼎,无滑软中怯之弊,流露出浓郁的金石气息,此碑雄浑苍润之意态毕现纸上。以简行书为趣,是指书家融会古今、触类旁通的艺术表现方式,或蓄势翻飞,或随形取势,意态活脱,矫正了碑刻隶书僵直呆板之形,并与联中文辞之意相生相发,表露出书家不随世俗、遗世独立、高标自许的精神向往和人生追求。

  ——田耕之

  高二适先生(1903—1977年),原名锡璜,号舒凫、麻铁道人等。江苏东台人。出生在一个私塾教师家庭,自幼读书勤奋,16岁考入扬州师范学校,文笔过人,乡里称道。受教于戈以振、韩国钧、章士钊诸先生,为人为学,均得益匪浅。

  高二适一生致力于文史哲的研究、诗词歌赋和书法艺术的创作,成果卓著,且生性刚直,坦率真诚。在1965年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论战中,高二适在那篇有名的《(兰亭序)真伪驳议》中说,“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当年,郭沫若先生的“《兰亭序》为后世依托”之说一出,赞同者颇多,而高二适不愿随俗,独持己见,率先表示异议。高二适《(兰亭序)真伪驳议》经章士钊先生转呈毛泽东同志阅后,毛泽东赞成此文发表,曾致函郭沫若等,提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一时传为佳话。

  高二适的书法,从其存世作品看,于隶书、真书、行书、草书均曾研究,尤对章草有极深的造诣。高二适狂草书的体势、笔调中融会了二王、唐太宗父子、张旭、怀素、杨凝式及宋克的成分,又隐约受到毛泽东书法的影响。高二适治学、书法均求其深理,得其法源,不拘于宗法和师承,不株守流派,而能“出入千数百年,纵横于百数十家,取长补短,自得其环,而又超乎象外”。其草书创作亦达到当代之巅峰,与林散之可谓异趣而同立。

  赏析

  “读书养气”联为二适先生晚岁佳作,由其家属捐赠南京高二适纪念馆珍藏。书此联时二适先生已届暮年,“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书谱》)。二适先生此联取纵势,中锋圆笔为主,行笔有风扫落叶之势。上联“读书”下联“养气”两字均紧劲连绵。“多节概”“在吟哦”三字虽字字独立,但笔断意连。全幅首尾一气贯注,予人气卷风云的震撼力量。其用笔刚柔兼济纵而能敛,自然奔放而不率滑。用墨浓淡自然,浓墨与渴墨相间,极变幻之能事。布白繁简大小一任自然,打破大小均匀平板格局。此联书写似毫不经意挥洒自如。书风苍劲老辣,实由胸中诗书酝酿而出,故书卷气溢于字里行间。是诗人之书,学者之书。高老作书常不择纸,此联书写在新闻纸上,此类纸吸墨性差,但高老应付裕如,与明清文人书写蜡笺趣味有异曲同工之妙。

  ——胡舜庆

  萧娴先生(1902—1997年),字稚秋,号蜕阁、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13岁便写得一手好邓隶,曾有“粤海神童”之称。萧娴青年时代好交游,善饮、胆大,为人落拓不羁。北伐时,萧娴曾在广东参加了宋庆龄女士举办的慰劳会,以自己所书字幅义卖得千元,悉数襄赞国民革命。20岁时,萧娴经朋友介绍去上海拜见南海康有为先生。康先生见到萧娴13岁时所书《散氏盘》铭文后,欣然赠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

  萧娴早年崇尚碑学,深得北派三昧。篆学邓石如,得其朴厚;后习石鼓、籀文,益为高古;隶法石门颂;行书得力于石门铭,更从汉魏其他诸碑如张迁、华山庙、爨龙颜、郑文公等,汲取神髓,互为表里。中年遍历西南名山大川,后定居于六朝古都南京,平生瞩目自然,留情景物,故日月精华,山川奇气,洋溢笔端。淋漓见波涛之迹,奇拔得山岳之险。特擅擘窠大字,风云入怀,得意挥洒。纷披雄浑,每有“提笔四顾天地窄”之概。为书之道,关乎性情,通乎造化。萧书以温厚为形体,恣肆为气神,自成面目,影响当代。

  赏析

  此帧《清平乐· 六盘山》是萧老作品中的佳作,同样是厚重、拙朴、大气书风的代表。观其笔法,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遒劲沉着,生涩有力;墨色变化虽不像行草书那样极具变化,但细细品来,枯湿浓淡,兼具其中;字法严谨,多从小篆中化出;章法上,恪守传统,字距较近,行距较远,行列分明,疏密合宜。落款处留白,省却年号和姓名,以两枚印章收尾,不拘一格。通篇气息贯通,上下左右,顾盼呼应,浑然一体。

  ——白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