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周晨阳在北京工作了3个月,就“逃”回老家浙江台州。
居住成本的持续上涨引发了生活成本全方位上涨,让“坚守”更加艰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生活成本上涨对他们发展空间的挤压,也让理想与现实间的距离越发遥远。
周晨阳说,在北京,最大的沮丧就是看不到未来。“北京太冷了。”之后加上一句,“我指人”。
做了3个月中介只成功一单
周晨阳在北京做了3个月的房屋中介,唯一介绍成功的那位客户评价他说,“跟油嘴滑舌的其他中介比,周晨阳很书生气”。
从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周晨阳来到了北京,直接走进一家中介公司,问道:“你们要人吗?”他留了下来,月薪1500元,加上中介费里12%的提成。他在北京工作这三个月的全部收入是4500元的底薪,和唯一一单2000元中介费的12%,也就是240元。这4740元,并不足够支付周晨阳在北京3个月的全部开销。
“房租每月700元,一天吃饭要30元,一个月就要花费900元,3个月光房租和饭费就要4800元。”因为做房屋中介,周晨阳更能深切地体会到北京房租的上涨。去年7月他初到北京,上班第一天看的房源就是东直门民安小区的一套两居室,他记得当时的租金是每月6000元。今年3月,已经回到家的周晨阳跟同事通电话,得知那套两居室已经涨到每月7000多元。
谈起在北京的工作,周晨阳很失落。唯一一次成功的业务,他总共带着客户看了3次房子。看的第一套房子,因为没找到钥匙,进不去。“客户很随和,说没关系,看下一套。”第二套房子快拆迁了,但周晨阳和房东聊过,得知近几年不会拆。“那里虽然瓦砾成堆,但是很安静,房间很宽敞,但是不够安全”。
“第三次看房终于做成了我3个月以来的第一单。这位客户人很好,好沟通,没架子,每次叫出来看房子也都很礼貌、很含蓄。但是很多客户不是这样,他们会摆架子,也不在乎你的感受”。
之前,周晨阳有一个马上就要成交的客户,对方是餐饮集团的老总,叫他的员工帮他找房子。那位员工年龄不大,好沟通,所以但凡有房源,周晨阳都会带他去看,看了一个星期的房子,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在国家展览馆附近找好了一套。员工电话通知老总,老总当时口头承诺,员工说可以就没问题。“我很开心,我想我可以开单了!”
但是第二天,老总一看那房子,就说不满意。“当时业主也在场,老总没说什么难听的,但是一回到他车里,就开骂了。意思就是我把房间吹得很好,害得他上当。但我是和他的员工一起看的房呀,他员工是看到房子并且满意了。因为是坐在他的车里,我没有回击他。我也不善于与人针锋相对,只是觉得很可气,也很可笑”。
在北京没有归属感安全感
周晨阳说,在北京,最大的沮丧就是看不到未来,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没有人帮你,没有人真心把你当朋友。最孤独的时候,是坐地铁的时候,虽然车厢里都是人,但都是不相干的人。
“有一次,在地铁里碰到一个同事,我没看见她,她拉了我一下,和我打招呼,我回头那一刻,觉得特别亲切,是意外的惊喜。”
早高峰最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往往很安静。人们低着头,戴着耳机,车载电视里发出清晰的声音。人与人之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询问挡在前面的人:“下车吗?”
地铁驶进站台,赶着上班的人们从车上下来,像一个个黑色的点,迅速凝聚在有限的几个出口前,缓慢地向前移动。
年轻的周晨阳受够了这种生活,现在他回家开起了网店,和在北京的冷遇相比,周晨阳觉得现在在家的生活很自在。衣食无忧,有三五好友随时倾诉聊天。
周晨阳最后总结了自己的人生哲学: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要靠自己硬拼,选择一个亲人、朋友、同学都能使上劲儿的环境,一路互相扶持着走来,其实也是很温馨的。一个人在北京,看似了不起,甚至有点悲壮,实际上是不会做人,跟自己较劲。据《中国青年报》
网友声音
@音符吓一跳去葫芦岛拍广告了:太绝对,还是有好人。
@Miss__9:我只能无奈地笑笑,然后继续在出租屋里自我麻痹。
@豆芽样:其实哪里都冷好不好,关键看你自己热不热。
@王安安不言语:还是那句话,您不把这儿当家,谁会拿你当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