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个多月的施工,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及东侧历史风貌区修缮与保护项目中首个启动的省级文保单位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完成修缮保护工作,这座拥有250多年历史的戏楼将有望再现往日的热闹场景。陈佳 陆文杰
250年老戏楼重现原貌
常州城内清代原有4座城隍庙,但由于历史原因,位于青果巷东端原新坊桥小学内的阳湖县城隍庙戏楼,成为目前仅存的一座城隍庙戏楼,这座250多年历史的戏楼将对研究当时当地的民俗、戏曲、建筑等有重要意义,常州市于今年5月正式启动了戏楼的修缮工作。
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处于原城隍庙建筑三条轴线的主轴线上,戏楼及两侧部分建筑约530平米。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修缮后的戏楼为歇山顶二层砖木结构,下层由4根麻石柱支撑,戏台内外三面皆有木雕,上层后台为子楼3间,下层为出入口。北侧存砖雕门框“歌舞”、“道古”题额各一方,台口呈“凸”字形,柱头梁架有斗拱承托,木雕花式华丽,结构完好。两旁为看楼,上下各9间。
新发现多处历史古迹
在对城隍庙戏楼修缮过程中,工人们新发现了庄儒珍先生石碑、陶罐管道口及上世纪60年代反修防空地道等历史古迹,施工单位均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
在戏楼一层东边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了一块石碑镶嵌其中,碑上密密麻麻写着字。青果巷项目负责人李青松介绍,这就是新发现的庄儒珍先生石碑。“石碑是藏在墙里面的,以前谁都不知道,这次修缮才重见天日,我们没有移动它的位置,还是把石碑保留在墙里。”李青松说,修缮前一层地面准备铺设方砖,但找到石碑后发现原来的地面是用条形砖以回字形的方式铺设,所以修缮时一层地面方案改成了条形砖回字形铺设。
戏楼二层东边,记者看到了一个坑洞,李青松说,这是施工中发现的陶罐管道口。“古人在戏台后化妆、卸妆,因为身处二楼倒水不方便,所以他们想到了用陶罐一个个叠加,做成了类似于现在的管道一样,直通地下,这样在二层戏台就可以直接把水倾倒。”李青松说。
选材讲究,修旧如旧
据了解,施工过程中新补石、木、砖、瓦等构件原材料选用的是质量较好,与原有构件材质相近的旧材,做到缺失及更换部分的构件与原件保持和谐统一。
“我们请的都是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很多屋脊垂兽都是他们现场制作并安装的。”李青松表示,针对屋脊垂兽,包括坐狮、吉象、丹凤、东桃西榴、鱼龙等众多饰物的形制确定及戏台的美人靠样式及高度与实际比例是否协调等问题,施工单位多次进行现场实景对比,避免留下形式上不协调的缺憾。油漆施工更是慎之又慎,多次比对色板,依据古建筑传统油漆做法,确定柱、梁、门窗油漆色系依次递减。
下一步,施工单位将进一步就不同材质、不同颜色衔接处进行检查处理,使得修缮后的戏楼内在质量良好,外形修旧如旧,保持常州古建筑原有古典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