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生活苏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曾经的“混堂”密集地如今只剩一家
这个冬天
到哪去“孵混堂”?
  在汤家巷包衙前的巷口,记者找到了一家正在营业的“混堂”——双泉浴室

  “天越来越冷了,我们老年人喜欢去‘混堂’泡泡澡,可是现在市区里的‘混堂’越来越少,前不久附近社区最后一家也关了,真不知道今年冬天应该怎么办。”家住桃花坞大街的张大爷近日为此事苦恼不已。与此同时,市民黄先生也在苏州当地论坛发帖呼吁关心老人扶持传统浴室,他还担心,具有悠久历史的苏州“混堂”文化就此即将消失。

  王玲玲 文/摄

  记者昨天下午在桃花坞街道的几个社区里走街串巷,在汤家巷包衙前的巷口找到了一家正在营业的“混堂”——双泉浴室。

  这几天苏州白天的温度仍在20℃以上,但记者看到,这家浴室的门口并不冷清,不时会有三两位老人拎着包进去。

  老板朱先生告诉记者,东至人民路、南至景德路、西至阊门、北至平门,曾经有十多家澡堂,今年下半年,位于西街的天福浴室拆迁,从此只剩下这一家老式的澡堂。以前这些店的顾客也都转到了这里,这里一下子生意又好了许多。

  朱先生经营这家浴室已有十多年时间,他说,附近社区居民家里自从开始装热水器,来店里的人就越来越少,目前客源主要以老年人为主,最大的有90多岁。有些甚至是从东环、葑门一带乘公交车来的,他们甚至成了固定的“浴友”。“冬天冷的时候每天会有100多人前来,但即便这样,澡堂的生意也不好做,浴资8元,已经是全城最低价,幸好我们租的是街道的房子,街道一直给我们比较低的房租,帮我们撑下去。”朱先生感慨道。

  “混堂”情结

  老人就爱“孵混堂”

  该浴室所属的桃花坞街道工作人员张协介绍,“混堂”是吴方言里对澡堂、浴室的称法,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许多六七十岁的苏州老人甚至有一种“混堂”情结。“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混堂’几近消失,那种起码要有半个世纪的历史,里面的热水是要锅炉烧的。”张协说。

  真正的“混堂”又是什么样的呢?对此,苏州民间文化爱好者苏州生介绍,苏州的浴室,没一家真正用“混堂”来命名的,大多喜欢用泉名,如清泉、温泉、清池等。但老苏州人去洗澡都叫“孵混堂”。苏州人把长时间慢慢做一件事,叫“孵”。

  苏州生介绍,在古代,洗澡不仅是个人清洁卫生,也被作为一种礼仪。宋代即已出现公共浴室,到了明朝,公共浴室更为普通,有了后来称为“混堂”的男浴室,用大铁锅烧水,热水与大池子相通,门上还挂一块“香水行”的牌子。

  “混堂”文化

  此地空余“混堂弄”

  苏州有俗语“七塔八幢九馒头”,馒头即指旧时“混堂”,又叫“馒头混堂”。有人认为,因旧时多人合用浴池,池水整天不换,池水混浊而被叫作“混堂”。其实据古籍记载:明代吴地的浴室,前池后釜,中间有砖墙隔开,池底有管道与釜相通,釜下燃火烧热水与池中冷水不断交流混合,逐渐增温成为浴汤,故称“混堂”。

  据传,清初苏州尚有四座馒头混堂,分别在大卫弄、接驾桥、天后宫、桑叶巷,至太平天国只剩最后一处了,也被张姓人家筑了祠堂。苏州一些小巷,因有混堂存在,人们习惯称其为“混堂巷”或“混堂弄”。苏州城里仍有小巷以“混堂”之名保留至今,譬如东中市泰伯庙附近的混堂弄、临顿路北首附近的混堂弄、桃花坞日晖桥南侧的混堂弄等。

  “洗澡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但社会在发展中应顾及老人等弱势群体,也应保护和适度保留苏州的传统文化。”苏州生呼吁,苏州传统浴室的困境,也是苏州传统“洗”文化的困境,希望能有相关部门关注并扶持苏州的传统浴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