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0年前,当日军的铁蹄在中缅印战场肆虐时,无数中国知识青年应召入伍,保家卫国。今年年初,现代快报记者曾在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金陵大学校刊》中,发现一份该校36名大学生应征远征军的名单(详见现代快报2013年1月29日报道《历史不再沉睡:金大“36勇士”名单重见天日》)。稿件刊发后,引发社会关注,还有老兵从这份名单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其中,就包括远在新疆的89岁远征军老兵杨恩荣。他兴奋地联系到现代快报记者:“我现在生活无忧,但一直期待抗战老兵的身份得到认同。”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在“36勇士”名单中发现自己
“自从你们的报道刊发,就有老兵组织的志愿者找到我,核实过我的身份后,还给我发纪念章,哎呀,我一下子释然了,我的身份终于能得到部分认可,开始有人来关注我了。”89岁的江苏籍老兵杨恩荣,虽然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但来自家乡的信息还是让他魂牵梦绕。69年前远赴印度加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今年7月,他从邻居那里获悉,自己的名字刊载在现代快报上,老人家上网一查,找到更多熟悉的名字,“刘庶凝是当时金陵大学文学系的,傅秋馨(《金陵大学》校刊刊载为‘傅秋声’)、刘俊都是我的同班同学,范厚勤是当时系里的工作人员,跟着我们一起去的印度。”
今年1月29日,现代快报刊发《历史不再沉睡:金大“36勇士”名单重见天日》。在这份“金陵大学远征学生名单”中,出现了“杨恩荣、刘庶凝、范厚勤、傅秋声、刘俊”等名字。
和同学一起办抗日杂志一同参军
祖籍苏州吴县的杨恩荣,1924年出生于上海青浦,1943年,他和姐姐去四川自贡投靠二哥,同年考上了因抗战搬到成都的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那时班里十几个人,由刘俊牵头,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陶在廉、傅秋声、孙子欣一起办了一个《菲凡》杂志,在学校里宣传抗日。”杨恩荣说,同学们经常到大礼堂听抗日宣讲,群情激昂。
1944年9月,日军攻打到湖南、贵州一带,前线战事吃紧,“重庆中央政府号召学生参军,9月份开学没多久,我们又出了几期刊物,就和办刊的五六个同学一起参军了,当时参军的还有系里的工作人员范厚勤。”
因为时事紧迫,苏州沦陷,杨恩荣只给在自贡的二哥写了封信作为通知。在学校报名后,杨恩荣和两三百名学生,坐飞机从成都经昆明到达印度汀江,所有人统一洗漱消毒后,换上了美制军装,“上装是翻领的,脚穿大头皮靴。”
很快,他们被送到在雷多的训练基地。
在美军第14军医院站岗放哨
在雷多的三个月,杨恩荣和同学们搭帐篷驻扎在山脚下的训练场,“每天要进行1小时的跑步及早操,3小时的数科训练,4小时的学科训练,包括步兵操典、射击、法律学、印缅常识、军语会话、军医常识及政治讲话等。”原生态的环境中,晚上也经常有猴子来到营地附近偷罐头。
1945年4月,训练和演出结束后,杨恩荣被编入中国驻印军总部宪兵独立第三营,“第三营主要负责中印缅公路交通管制、保卫和中印油管警戒,第三营的前两个连是职业军人,后两个连是学生军。”杨恩荣所在的第四连第一排三班,负责到美军14军医院站岗放哨。“每天轮流站岗两小时,医院接收的是美军伤员,也有中国伤员。”就这样,杨恩荣在美军医院站岗放哨,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
杨老的心愿:回南大校园转转
抗战结束后,杨恩荣的军人使命却还在延续,1945年10月,他随第三营官兵经昆明到柳州,在柳州坐飞机到上海,看管在上海的日侨集中营,他还是负责放哨。
1945年底,他所在的排又被调到南京,负责看管南京的日侨集中营。1946年年初,金陵大学已经迁回了南京,他和同学终于重返校园,直到1948年2月修完学分毕业。
毕业后,他先后到上海吴特照相器材公司、南京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工作,1949年7月,他又被分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洗印科,1958年全国发展文化艺术,他被调到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担任洗印科科长,后又升为技术办副主任、副厂长,直到1988年退休。
而当年远赴印度的金大校友也四散各地。后来,杨恩荣获悉,校友刘庶凝去了台湾,后又去美国,成了知名作家,其文章《<还乡梦>自序》还编入人教版初中教科书,2009年,杨恩荣还曾收到刘庶凝的来信。2001年,远在重庆的校友陶在廉也曾来信与他话家常。杨恩荣说,刘庶凝向他透露,陶在廉曾于2000年之后,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代表之一,去美国参加史迪威将军的纪念仪式。
如今,杨恩荣虽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但老人家每天读书看报,早晚散散步,闲时还钓钓鱼。“我现在生活无忧,但一直期待抗战老兵的身份得到认同。”
此外,老人还有一个心愿,“金大校园(现为南京大学)现在是什么样了,真想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