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丝绸之路经济带”
助连云港“大港梦”再启航
  连云港港口 张晓晖 摄
  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标志
  连云港的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几天,连云港港口集团上上下下都忙碌异常。一方面,即将迎来连云港开港80周年;另一方面,忙于在包括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在内的中西部城市召开服务推介会,以期加强这些城市与连云港港口的合作,使连云港成为中西部内陆城市出海口的不二选择。

  不久前,有一个地方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将连云港作为货物出海口,同时进口货物也在连云港中转。

  这就是哈萨克斯坦。

  时间回溯到2013年9月8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哈萨克斯坦总统扎尔巴耶夫的共同见证下,连云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强,和哈萨克斯坦国有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项目合作及协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构建通过连云港的过境货物运输通道,同时将共同建设货物中转分拨基地项目。据了解,此次两国元首共见签了6个项目,但只有这一个是由地方政府和哈方展开合作的项目。

  就在见签的一天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中国与欧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这对致力于依托港口优势,有“大港梦”的连云港来说,毫无疑问是全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快报记者 杜晓明

  蔡一飞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出海口

  “丝绸之路既是一个经济带,也是一个传统的历史文化的脉,”李强接受现代快报记者专访时说,“连云港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一个桥头堡。”传统上,丝绸之路有多条路线,但经济往来最密切的,是通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前往中亚地区的路径;沿着这条路径一直向东寻找出海口,也有数条路径。而连云港,毫无疑问,是这些出海口中最具有传统优势和发展前景的一个。

  事实上,从2011年5月获批首个国家级东中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以来,连云港一直在强化对中西部地区的服务和支撑,甚至被中西部城市誉为“中西部的连云港”,70%的物流量都来自中西部地区。以陕西西安为例,随着其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通过连云港港港口的货物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2012年为350万吨,2013年前9个月已经接近300万吨,同比增长达到12%。

  为了加强与中西部的合作,连云港海开辟了经霍尔果斯出境的陆桥第二通道,开行至郑州、西安、阿拉山口等地的“五定班列”,与中西部15个省区实现“一次报关报检、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做到“港口腹地延伸到哪里,口岸功能就覆盖到哪里”,使连云港成为大陆桥沿线地区最经济便捷的出海大通道。

  “连云港历史上有很多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习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再一次把连云港推到了在全国具有战略性节点城市这样一个重要地位。”李强说,“连云港将切换视角,进一步突出连云港的龙头地位,加速面向中西部的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发挥独特的优势与作用。”

  产业驱动徐圩新区

  从连云港市中心,穿过云台山,到数十公里以外的黄海边,原本是成片的盐碱地,如今却是热火朝天的工地,全新的港口——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徐圩新区正在这里填海兴建。

  东中西示范区外联办副主任安军伟清楚地记得初到此地时的样子:到处都是盐碱地,连条路都没有,车开不进来,每天上班都要步行数公里。这位徐圩新区引进的人才,几乎是这块土地日新月异的见证人。虽然卡车总是尘土飞扬,虽然还是会磕着小车的底盘,但已经有一条路,从市中心一路延伸到徐圩;规划中的海滨大道已经破土动工;最早进入园区的珠江钢管,已经有4条生产线开工运营。过去四年来,徐圩新区共引进入驻重大产业项目15个,开工建设10个,项目总投资1200多亿元。

  2013年,必然是徐圩新区历史上的重要一页。根据规划,今年年底10万吨的散杂货泊位将建成开通,标志着船舶可以停泊。东中西示范区副书记任瑜介绍说,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以保证年底开港任务的顺利完成。

  这只是连云港大港梦的一个缩影。根据《连云港港总体规划》,连云港港“一体两翼”组合大港由连云、赣榆、徐圩、前三岛和灌河5大港区组成,其中一体指的是连云港区。徐圩,则是这两翼中南翼,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徐圩新区依托临港工业起步,形成“一区七园”的规划结构,以石油、钢铁和煤炭为主导产业,形成港口与工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集聚区,以弥补原本连云港区陆域不足,无法发展临港工业的缺陷,同时也能够还城市生活海岸线于民。

  用李强的话说,“港是这个城市的魂魄,如果没有这个魂,这个城市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港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要把港口优势做起来,把港口潜在的能力释放出来,把港口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一体两翼”的港口发展

  随着徐圩新区的建设,已有80年历史的主体港区——连云港区,将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干线港的核心港区,以集装箱和国家重要战略物资运输为主,加快国际旅游客运发展和航运经济要素集聚,全面发展装卸仓储、中转换装、运输组织、现代物流、通信信息、综合服务及保税、商贸、旅游等功能。

  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子扬介绍说,由于连云港区拥有铁路修到码头的铁水联运优势,未来将更多地承担通道港的职能,也就是说从运往中西部甚至是哈萨克斯坦的货物,将在这里实现无缝连接,直接从海运转到铁路运输,这样不仅节约了装卸成本,也使得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平均每集装箱可以节约800-1000元人民币。这就让连云港在竞争中,不仅有地缘上的优势,更比周边港口增加了成本上的优势。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经贸合作,港口服务,沿途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全面交通工具的合作,使通道更便捷,服务能力更强,港口周转更快,用港口经济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李强说。今年上半年,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连云港“一体两翼”组合大港累计完成吞吐量1亿吨,同比增幅7.01%,其中集装箱完成271万标箱,同比增幅11.3%。

  港口是连云港的天然优势,在李强看来,城市发展必须把短板和优势联系在一起,就是依托港口的优势来带动两个短板,即城市的发展和产业的发展,实现港产城联动发展。

  “港、产、城联动发展”

  在连云港市区穿行,很难忽略这个叫做BRT的大家伙,这就是连云港的快速公交。这正是李强所说的港产城联动发展中的“城”。在他看来,民生问题不简单,实际上是城市发展的理念。“作为城市的管理者,要想得更多,要对城市交通20年、30年的长远负责。”

  事实上,选择BRT建设作为连云港交通基础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其一,目前连云港汽车保有量大概15%,公交分担率为18%。这些数据说明,城市车辆的保有量还不是很多,正是公共交通发展的最好时机。“说白了,现在还可以拓宽马路。错过了这个机会,想发展也没有时间了。”李强强调说,“大家可以想象十年以后,马路边都是高楼大厦,想改造也不可能了”。

  其二,连云港是个带状城市,东西走向30公里。这种长距离、大运量的情况,最适合搞低成本的公共交通。所以,BRT建设和建成的过程,贯穿着群众从将信将疑,到绝大多数群众的欢欣鼓舞、拥护它的过程。用连云港市民的话说,原本需要6块钱才能从市区到连云,如今只需要1.6元。

  据了解,BRT一号线于2012年10月1日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目前已开通BRT班线共计7条,已形成一主一环五支BRT公交线网布局。开通运营以来,每天运送乘客达7.5万人次,比开通前该方向常规公交班线每天3.5万人净增加4万人。

  不过,在李强看来,BRT还只是这个城市交通的雏形,让群众先方便起来,未来还可以有城市轻轨的规划。“公共交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还连着城市发展的理念,这是最重要的。”李强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