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还原真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中国最早奥委会诞生地
在东大精确定位
原址在今天校园内金陵院的西半侧
  东大化学教室旧照
  1929年国立大学航拍图
  东大金陵院门楼 本版图片均由胡卓然提供
  卢炜昌
  郝伯阳
  陈时
  聂云台
  沈嗣良
  郭秉文
  穆藕初
  方小川
  张伯苓

  前天,第二届青年夏季奥运会迎来300天的倒计时。今年4月快报曾经报道,中国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发祥地在东南大学的校园内。日前,江苏省近现代史学会会员、南京城市史研究者胡卓然向《发现》周刊发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最早奥委会诞生地的原址被精确定位,就是今天东大校园内“金陵院”的西半侧。他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中国最早奥委会成立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成立背后

  来南京开会前,奥委会成立屡次受挫

  民国初期,中国体育组织的管理权、大型运动会的会务工作大多被在华的外国人士把持,几乎都不掌握在国人手上。那时的中国体育界急需一个全国性的体育组织,来实现“华人自管体育事业”。但是,来自国内不同区域的体育界人士,在众多问题上分歧严重,使得筹建会议一直陷入各种争论之中,多次创建都没能成功。

  不过,国人对于组建国家奥委会的向往和期盼却是强烈的。1923年8月在北京清华学校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二届年会上,表决通过了一个提案,提出“由本社联络各机关发起组织万国运动会委员会(即国家奥委会)”。

  1924年5月,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来自国内五个地区(华东、华西、华南、华北、华中)的体育代表们倡议成立中国人自己的全国体育组织,中国现代体育事业的先驱张伯苓、王正廷等人也尽力推进此事,终于促成了有关成立会议的召开。但是这次努力还是以失败告终了。

  胡卓然介绍,据当年5月30日的《申报》报道,1924年5月25日上午,来自各省的体育界人士在湖北省教育厅开会,几经争论仍“无结果而散”。后来又在武昌体育场会议室开会。会议最后定下:“俟七月三号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开会时,再召集各省代表开成立大会”。1924年6月9日,《申报》又为7月初的成立大会发出预先报道《全国体育机关在宁开成立会》:“当由各省代表议决合作,共同组织全国华人体育总机关,其名称另行酌定”,“定于七月三日乘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南京开会之时,赴宁举行成立大会”。

  “组织全国华人体育总机关”的历史重任,最终是落在了南京的肩上。

  成立大会在东大化学教室开了两天

  1924年7月6日和7日,《申报》连续两天报道了7月4日和5日成立大会的详细情况。据报道的直接记录,1924年7月4日晚八时,来自各地的体育界人士65人,于“东南大学化学教室”召开成立大会。

  但是7月4日晚上的会议还是没有来得及最终完成成立工作。在章程讨论的过程中,“时间不敷”“不及讨论”,于是“定于七月五日下午四至六时,在原处续开会议”。鉴于此前中国体育界多次开会,仍未能完成成立工作,报道4日会议情况的记者专门也在新闻里写了一句:“此次似有成立希望”。

  1924年7月5日下午4时,成立大会于“东南大学化学教室”继续召开。担任会议主席的张伯苓显然是担心会议又会久拖不决,首先发言给代表们提出了建议。按照张伯苓的构想,大会在迅速讨论了组织架构等问题后,选举“张伯苓、郭秉文、陈时、聂云台、方小川、沈嗣良、郝伯阳、卢炜昌、穆藕初等九人为董事”。胡卓然这一次也找齐了九位董事的照片。

  根据历史档案之中保存的,1925年10月张伯苓呈报给北洋政府内务部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大会的会议记录,在1924年7月5日选举结束后,张伯苓随即发言宣布“中华民国全国合法之体育总机关,即于今日正式成立”。

  至此,东南大学的化学教室里,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体育组织”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体育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正式成立后被国际奥委会承认

  不久后,“全国性体育组织”又被正式确认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协进会”在当时常常代替“联合会”“协会”等作为组织的名称使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被国际奥委会承认,成为中国的国家奥委会。1926年4月的国际奥委会公报里(此前2年都未发布公报),明确记载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奥委会。

  1927年6月27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组委会致函“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询问是否参加该届奥运会。“这是有历史文献记载的,中国首次接到参加奥运会邀请的记录。”胡卓然说。

  1928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应邀安排成员宋如海(金陵大学毕业生、1924年7月在南京参加了成立大会)作为代表出席第九届奥运会。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派出代表正式出席奥运会。后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又先后组织代表团参加了1932年、1936年和1948年三届奥运会的比赛。体育界先驱们组织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国参加奥运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诞生地寻踪

  一张《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图》

  定位化学教室

  如此说来,民国时期中国奥委会组织成立之地——东南大学的化学教室,也堪称是中国参与奥林匹克事业的发祥地。那么,东南大学的这个化学教室,今天还能不能找到它原址的位置范围?

  胡卓然先查找了历史档案中关于东大化学教室的记录。民国时期,很多大学的化学教室因为面积较宽敞、附设房间较多,也做开会和接待之用。

  东南大学的这座化学教室,也有被借用的记录。例如,曾在东大任教的民国文化名人杨杏佛,1918年12月13日在校园游览时,日记中记载“午膳即在化学教室”。1931年1月受聘为中央大学教授的陶希圣,刚到南京时也曾在这座化学教室举办了《战国时期的辩士与游侠》的演讲。

  上世纪20年代时,东南大学的主校园是其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区,从东南大学校史馆保存下来的历史地图《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舍图》里,可以查到化学教室的精确位置。化学教室在校园的东北区域,位于当时的教学主楼“口字房”(其位置现为东南大学“健雄院”)以北。当时网球场以北是一大片平房建筑,化学教室则是这片平房以东的一栋独立平房建筑。

  据《东南大学校史研究》记载,化学教室所在区域“1937年8月被日寇轰炸,起火焚毁。1980年,在此处新建‘电子管厂大楼’”。

  化学教室原址位于“金陵院”西半侧

  电子管厂大楼今天是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实验楼”,位于今天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金陵路”的南侧。这里是不是东南大学化学教室的原址位置呢?

  胡卓然从刚刚发现的1929年校园飞机航拍照片中找寻答案。他发现“金陵路”的路廓在1929年就已存在,化学教室其实在路的北侧,在今天东南大学校园建筑“金陵院”(现为一座工字形建筑)建筑的西半部分位置上。随后根据东南大学校史馆的实地踏勘,胡卓然又进一步发现,化学教室原址范围与 “金陵院”的西侧半部分大部分重合。“金陵院”南侧和西侧的草坪也有一半以上位于历史上的化学教室范围内。

  但是,这一定位结果又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金陵院”建筑是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设计的,1936年开始建设,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建好,原先的名称是“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牙症医院”。这证明,历史上这个建筑和化学教室曾经同时存在过,那么怎么会有上述的重合呢?

  经过进一步调查,谜底终于揭开。杨廷宝原设计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牙症医院”,并非是今天看到的一座工字形的建筑,而只有东半部分,是一座“T”字形的建筑,1950年进行了扩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校园地图上,才成为今天这样的工字形建筑。由此得出结论,化学教室原址范围和今天的“金陵院”重合的部分,正是扩建的西半部分。

  据了解,东南大学今年年初已将“奥委会成立旧址纪念设施”的建设工作明确列入了2013学校工作计划中,定位工作的完成,为在原址精确范围建设纪念设施提供了建设范围。在青奥会倒计时300天来临之际,东南大学已向青奥会组委会提交报告,择期正式开工建设。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