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发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跑不赢也打不过
两江总督牛鉴不战而降
  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
  在英舰“康华丽”号上的《南京条约》签字仪式
  英人手绘乘小船上岸赶赴静海寺谈判情景

  镇江于7月21日失守后,败兵陆续涌入南京,带来了英军可能继续攻打南京的消息。8月初,南京下关江面果然出现英舰。4日、6日、9日、13日,英舰从12艘到20艘、40艘,最后增至70艘 ,战斗员4500人 。南京城里的官员焦虑万分,英国人则得意洋洋:“(我们)在离海洋两百里天朝的中心了。”

  敌人已经跨过门槛了,两江总督牛鉴也做好了准备——不战而降。思辨

  南京城防堪忧

  镇江败退的刘允孝镇守仪凤门

  此时,南京城防怎么样呢?城中守军不到8000人 ,其中提督刘允孝亲率2700人驻守城北仪凤门附近。此门离下关江面最近,是布防的重中之重,守军占去总兵力的三分之一。1000人在城西临江的汉西门和水西门又形成两道防线,防止英舰从长江进入秦淮河水道。其余兵力分置其他各门,外省调来的900多人则作为总预备队。武器装备方面,从浙江和苏州紧急调运了55尊大炮和几百只抬炮鸟枪。道光皇帝看到两江总督牛鉴的布防报告很满意,朱批“幸甚!兼喜”。不过,毕竟开仗以来还没打赢过英军,道光明显信心不足,对南京能否守住抱着“亦未可定”的态度。

  这里要说说防卫重点仪凤门的指挥官刘允孝。此人刚刚参加了镇江保卫战,负责驻守镇江城外,仗开打没多久就扔下部队逃到南京。当然,刘允孝没有向两江总督牛鉴揭自己的丑,反而夸大自己有对付英军的经验,遂被委以重任。在自吹的同时,刘允孝也向牛鉴宣传了英军确实很厉害,所以自己才会失败。

  其实,牛大人也亲自领教过英军的厉害,而且在刘允孝之前。

  当初,英军在浙江大败清军,乘胜杀向江苏。两江总督牛鉴认为只要守住吴淞口,英军便进不了长江,会继续北上,自己就尽到了守土之责。牛鉴对守住吴淞口十分自信。一来,手下的前线指挥官、江南水陆提督陈化成很能干也很负责,两年时间里一直住在江边炮台旁的帐篷里,大大加强了吴淞口的防卫。二来,吴淞口守军近5000人,而敌人只有2000人左右,清军至少两个打一个,明显占优势。不料,双方于6月16日开打不久,陈化成英勇战死,吴淞口迅速失守。当时,牛鉴就在仅2里外的宝山县城,听到枪炮声响,知道打了起来,坐着轿子出南门,准备到前线为官兵们鼓劲加油。可惜牛大人在军事上显然是外行,竟然不知道轿子会暴露身份,成为敌人目标。果然,快到吴淞口时,牛鉴一行遭到英军炮击,卫队被炸死10余人,缺胳膊断腿散落一地,血肉模糊。牛鉴吓得赶紧逃回宝山县城,接着又溜回南京。

  7月21日,镇江攻防战正式开打。因吴淞口之战全由英国海军包揽,所以这次船载陆军提出自己独立解决,海军不用出手。6905名英国陆军面对4300名清军,在付出39人毙命的微小代价后,攻下镇江。镇江副都统海龄(正二品)没有逃跑,选择了在家中自焚。

  吴淞口和镇江两座战略据点被英军轻易突破,守将陈化成和海龄一个中炮而死,一个自焚而亡。南京城里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官员们听到这样的消息吓破了胆,早在心中放弃了抵抗。

  两江总督牛鉴是个军事外行

  没有悬念的谈判

  得寸进尺:璞鼎查索要300万赎城费

  从8月4日英军出现在南京城西江面至8月29日《南京条约》签字画押,两江总督牛鉴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煎熬的26天。

  两江总督府就设在南京,牛鉴不能再跑了,又明白打不赢,只好向英军求和。璞鼎查提出条件:不打可以,答应英方在数口通商和在通商口岸拥有一系列权利等要求,此外还得交付300万赎城费(扬州赎城费的6倍)。牛鉴对通商之事知之不多也不感兴趣,只对“赎城费”感到头疼。一方面,牛鉴清楚道光是出了名的抠门 。另一方面,牛鉴清楚南京守不住,已提前请准将南京府库的银两运到安徽去了。现在,璞鼎查要这么多赎城费,牛鉴哪有钱给?急得在4日、5日两天内,越权连续发出6道照会,想把赎城费砍到60万,第一笔30万交付后,英军得撤走,然后再交另外30万。不料璞鼎查根本不买账,于5日声称若条件得不到满足,立即攻城。

  牛鉴一边稳住璞鼎查,一边派人火速到无锡向道光派出的和谈代表、钦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求援。接下来的20天是艰难的外交战。牛鉴答应将赎城费从60万涨到100万,但仍只有英国人要求的三分之一。璞鼎查于8月10日晚放话出来,称次日就要攻城,炮弹照准官衙打。南京的官员又急了,赶紧派人前去阻止。

  13日,英方又扬言攻城。原来,耆英、牛鉴、伊里布将英国人的条件转交给了幕僚萧师爷,萧师爷只看了几行,称“窒碍难行”,就把纸卷起来束之高阁。璞鼎查认定清方没有诚意,又听说安徽在向南京调派援军,于是又要攻城,不仅在城西江面军舰上扯下炮衣,炮口对准南京,还在城东的钟山上居高临下架起大炮。 耆英等再次心急如焚,一边挂起白旗,一边赶紧把英国人的条件找出来,除了提出无关痛痒的异议外,全部答应。

  剩下的两周花费在讨论一些不重要的细节和将英文条约译为中文上。因天气炎热,英方建议在静海寺谈判。8月20日,璞鼎查突然邀请耆英上船谈判,意在让清方代表亲眼见识英军的先进装备,通过威慑加快谈判进度。这一招果然奏效,耆英随后向道光报告:“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目睹其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道光除了批复“可恨”二字外,无可奈何。

  在谈判过程中,清方获得一次活捉璞鼎查的绝好机会,而且还是对方主动送上门来。24日,耆英打算在静海寺回请璞鼎查,对方突然坚决要求安排在城里。耆英拒绝了,理由是担心大队英军入城会惊扰百姓。璞鼎查又说,自己不带兵,只带19名随从。 话说到这个份上,耆英不好再拒绝,遂于26日在城中宴请璞鼎查。乘此机会抓住璞鼎查肯定没问题,但牛鉴、耆英等主和派哪敢冒这个险!

  一心求和:送上门的璞鼎查放走了

  先斩后奏:耆英签字三天后才请示皇上

  8月26日,谈判双方最后达成一致,耆英将结果奏报北京。5天后,道光收到该折。

  8月29日,《江宁条约》(后称《南京条约》)在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字。可悲的是,急着签字的居然是清方,他们在3天前(26日)就要求签字。不料,一直着急的英方反而不同意,因为他们要举办一个盛大的签字仪式来庆祝自己的胜利。

  道光不知道,耆英和英国人签完字的第3天(8月31日)才向他请示,等他的批复快马加鞭送到南京已经是9月7日。耆英等对自己的主子太了解了,料定道光会批准,才敢提前做主签字。

  英国军官回忆录:

  大清帝输给小女人

  道光最后在《南京条约》上盖了自己的大印,但不能因此就骂他是天生的卖国贼。很少有统治者会主动出卖自己的江山,道光也一样。在同意签订《南京条约》之前,他两次派兵与英国人大打出手。镇江的失守,使道光没想到英军从海上转到内河还这么能打。加之大运河被掐断,圣意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当然,道光也做了谈不好再打的准备,于8月10日同时向扬威将军奕经,湖广总督,湖北、江西、安徽三省巡抚共5名大员发出指示,令奕经率兵进驻常州,在南京东面做好准备,其他4人在南京西面做好准备,一旦谈不成,就从长江上下游夹击英军。 道光连打法都想好了,就是火攻。可惜,此计1000多年前周瑜在长江可以用,700多年前金兀术在黄天荡可以用,400多年前朱元璋在鄱阳湖可以用,现在对付英国人就不行了。林则徐在两年前就用过这一招,结果怎么样呢?那些装着硫黄之类易燃物的小船还没靠近英国军舰,大多数就被敌人的远程舰炮打得稀烂。少数船只好不容易开到英舰旁边,结果发现其船身用金属包裹,根本点不着,船体又高大,燃烧物也扔不上去。

  《南京条约》在英军旗舰“康华丽”号签订后,一名英国军官在1843年的回忆录中特意用大写字母写道:“中国臣服于一个女人(指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脚下。”当时维多利亚只有23岁,可算是个小女人,而道光皇帝当时已经63岁。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