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发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由海入江
不速之客璞鼎查来了
  英国军官手绘英军攻占镇江素描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期,英国驻华海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率军进攻广州,打死了水师提督关天培,吓降了两广总督琦善,割走了香港,获得了1230万两白银的赔款,攫取了巨大利益。已过花甲之年的道光皇帝松了口气,偃旗息鼓,准备继续享受太平。不料,英国政府发现清政府好欺负,竟不满义律所得,将其召回,另派璞鼎查接任,准备扩大侵华战争,攫取更大的利益。很快,不速之客璞鼎查就来了。 思辨

  璞鼎查的速度

  急不可耐来华,67天横跨大半个地球

  1841年8月8日,义律接到英国政府召其回国的指令,仅仅两天后,璞鼎查就站在还未离职的义律面前,令后者大吃一惊。从英国到中国,当时只能走海路,一般需要120多天,而璞鼎查只用了67天,如果不计在印度孟买停留的10天(布置增兵,扩大侵华),他只用了57天。要知道,中国官员从广州到北京也要五六十天。璞鼎查从北大西洋来到太平洋西岸,横跨大半个地球,用时不过2个月,来得太快了。显然,璞鼎查积极性很高。璞鼎查早在14岁就远赴东方冒险,27年后才回到英国,因在阿富汗战争中表现出色,升任少将。这一年中国刚好发生了一件大事,即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一年后,英国政府对义律在中国的表现不满意,决定换将。外相巴麦尊看重璞鼎查在东方的经历,推荐其取代义律。

  璞鼎查的脚步

  由海入江,掐住清政府的“食道”

  攻占浙江沿海镇海、宁波、慈溪等地

  目标:“以战养战”,把各地官仓的粮食搬到船上

  英国政府在给璞鼎查的训令中,除明确要求他实现义律未获得的利益外,还明确了战略,即“割断中华帝国主要内陆交通线的一个据点”。至于具体从哪里下手切割,由璞鼎查做主。

  璞鼎查考虑过进攻北京,如果成功,效果最好。不过璞鼎查放弃了:北京毕竟是清朝首都,取胜不易;而且若把清政府打垮,使中国陷入内乱,找谁谈判签约盖章呢?

  最后,璞鼎查决定率领从印度带去的援军攻占离北京和广州差不多距离的浙江定海(今舟山)。劳师远征,大军的吃饭问题必须解决。璞鼎查不愿看到因后勤供应不及时而耽误军事行动,决定“以战养战”,到富裕的浙江抢个够。

  英军先攻镇海(今宁波),逼得总兵余步云逃走,羞得钦差大臣裕谦跳水自杀,接着从甬江口入陆,相继攻占宁波、慈溪、余姚、诸暨、奉化等地,把各地官仓的粮食都搬到船上。到了定海,璞鼎查得知义律留下的英军已经攻占定海,打死了葛云飞等清军3名总兵。

  沿长江深入,攻打镇江和扬州

  目标:切断运河漕运和长江航道

  英军定海会师后,璞鼎查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沿长江深入,攻打镇江和扬州。原因很简单,那里有京杭大运河穿过,是长江航运和运河漕运的交通枢纽,还是长江下游的重镇商埠,可以说是大清巨人进食的咽喉。打下镇、扬,具有多重意义。

  东南地区是大清帝国的经济发动机,长江与大运河是传送带,北京是终端。如大运河不通,粮食还可走陆路,但成本太高。从大运河的起点杭州到终点北京,一条船一般可运1万斤粮食,只需两三个人押送。船不用消耗粮食,速度又快,运输成本较低。相反,如果走陆路,一辆载重2000斤的马车需要40~50天,车夫和马一个来回就要消耗1200~1300斤粮食。最后,能供北京享用的粮食只剩下700~800斤,不到起运量的一半,太不划算了。

  璞鼎查对付大清巨人的办法简单明了:不用朝心脏捅刀子,只需要掐住咽喉不让吃东西,北京一样会乖乖举手投降。

  璞鼎查既有了兵又有了粮,驶离杭州湾,来到长江口,相继拿下吴淞口和镇江。镇江北岸就是扬州,当时一片混乱,不想挨打的代价是主动奉送50万两白银的赎城费,破财消灾。

  拿下镇江,也就切断了运河漕运和长江航道,断了京城的粮食供应。有足够筹码的璞鼎查其实只需要坐在船上饱览江边的风景,等待大清皇帝派人向他求和。奇怪的是,英军并没有驻足镇江,而是分兵于8月2日继续攻向南京。

  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

  如果不是那封奏折

  《南京条约》可能会叫《镇江条约》

  恩格斯曾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发表评论:“在南京下关约40英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流入并穿过长江,它是南北各省之间的通商要道。采取这种进攻步骤的用意,是夺取这条水道就会置北京于死地,并逼迫清帝立刻媾和。”恩格斯指的就是京杭大运河。从地图上看,要封锁长江和大运河,打到镇江、扬州一线就够了,没必要再打到南京。璞鼎查为什么要继续攻打南京呢?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史实。

  英军不放过嘴边的软柿子

  1842年6月和7月,吴淞口与镇江先后失守。作为长江沿岸军事防御的负责人、坐镇南京的江宁将军德珠布深知京城皇室的供应成了问题,北京很快就会知道实情,干脆采取主动,迅速向道光皇帝汇报情况。

  8月4日,德珠布发现英舰出现在南京下关江面,赶紧于次日又写了一道奏折,派人火速送到北京告急。不料,驿卒(机要邮递员)在上元县北河口江面被英军抓住,奏折落到璞鼎查手里。这道奏折把南京的虚实暴露得一干二净:“惟京口失守,奴才因省城戒严,兵力单薄,未能救援……”这就等于告诉英军,南京守不住,你们来打吧。璞鼎查一看南京也是个软柿子,当即决定一块儿捏了,于是留下部分兵力守卫镇江,自己亲率主力杀奔南京。直到《南京条约》签字前三天,璞鼎查才将德珠布丢掉的奏折交还,颇有讽刺意味。

  说实话的德珠布被严办

  年逾八旬的德珠布是个老实人,一从上元知县吴廷献处得知奏折被英军截走,就赶紧向道光如实汇报。皇帝11日收到消息,气得批了好长一段:“为何见不及此?粗率无能,致有此失,可恶可恨之至!汝只知被抢另缮重发,独不知节外生枝,又添一层关系也。气闷何堪!钦此。”实际上,道光说奏稿被截会“节外生枝”,倒还没想到后果会如此严重,导致英军利用南京空虚继续进攻,而是担心英国人会伪造“盗版”奏折,混淆视听。

  11日之后,再也不见德珠布向道光上折。原来就在这一天,道光下令将德珠布交兵部严办,并将其作为反面典型,告诫两江总督牛鉴等有资格上折的官员,要注意选择安全的路线,不要重蹈德珠布的覆辙。5天后,德珠布被革职。上元知县吴廷献就更惨了,不仅县太爷的位子没了,还被发配到新疆。

  现在看来,要不是德珠布的奏折在路上出事惹祸,英国人便不会继续攻打南京,而是在镇江与清政府谈判,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许就该叫《镇江条约》而非《南京条约》了。

  璞鼎查(1789-1856)

  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后,就任首任香港总督。不过,他因严守该约,不许英国商人到条约规定的5个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贸易,得罪了本国商人;同时又因干预军务,得罪军方,于1844年被迫去职,是任职时间最短的港督。但他回国时仍被当成英雄对待,被不少城镇嘉奖为“荣誉市民”,还获得了枢密院顾问的政府职位。后来,他又先后出任开普敦和马德拉斯总督。1851年升为中将,5年后病逝。

  义律(1801-1875)

  14岁(1815年)加入英国皇家海军,1828年退役后转到殖民地部工作。1834年到中国,任贸易专员秘书,1836年12月出任驻华商务总监。一方面,义律反对鸦片贸易,认为走私毒品是英国的耻辱。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中英之间应该有公平、对等、自由的贸易。虎门销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派懿律(义律堂兄)为海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副之。林则徐被革职后,义律接替因病回国的懿律,通过武力夺取香港作为殖民地,但因所获未能满足英国政府的胃口,去职回国。不久,他被重新起用,在多处殖民地任总督。1865年升为海军上将,1875年去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