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艺+之言

  “艺+之言”是《艺+周刊》推出的特别版块,在这里,有一家之言,有针锋相对,有对艺术市场的最新解读,有对艺术事件的深度剖析,有对艺术热点的及时追踪。不同的观念在此撞出新的火花。

  展评人、美术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画商……“声音”是窗口,看艺术圈内人士在此发声、碰撞。

  吕立新:我们应该买什么样的画?(上)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最近这几年我把自己藏的一些油画作品陆续交流出去了,但至今手里还剩下了一幅。剩下的这幅是一位中年油画家创作的作品,是几年前在一位朋友的一再推荐下我买下了的。这幅画不是我不想卖,而是卖不出去,因为现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这位画家的作品了,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位画家的名字了,而画家本人也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报刊媒体也已经好几年没有他的行踪消息了。

  有收藏投资经验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不怕买贵就怕买不对。就像我买的那位油画家的作品一样,我买了他的画,他的画却从流通市场上消失了。这不是价钱高低的事,而是从此没有了再卖出去的可能,除非你以极低的价格转给不是想以这幅画赚钱的人。做为艺术品投资,价格涨跌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生意都会有赔有赚,但是,最糟糕的是一幅画完全失去了商业价值砸在了手里。艺术家在市场上昙花一现,活跃一段时间,然后消失的情况并不少见。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我们到底该去买什么样的画呢?

  (一)买好艺术家的作品

  我说的好艺术家就是指那些艺术成就高、在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人,比如像齐白石,徐悲鸿。买到好艺术家的作品对投资来说无疑是最保险的,买齐白石永远不会错。毋庸置疑,齐白石、徐悲鸿这些人是大家都知道的大师,是好艺术家,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未必人人能买得起。那么,除了这些知名度很高的大师之外,还有哪些书画家能称得上是好艺术家,值得我们投资收藏呢?我们还是以市场为标准来下结论吧,因为对于投资来说,市场是最值得我们敬畏的。你打开拍卖公司的网站或者图录,把近几年有拍卖记录的书画家统计一下,看看哪些人是场场不落的?看看哪些人是经常出现的?如果一个画家在十年里逢拍必有,他一定属于那种经得起考验,经久不衰的巨星大腕级人物,像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林风眠、傅抱石、潘天寿、吴昌硕、吴湖帆、谢稚柳、关山月、李可染、黄胄,等等,这些人都属此类,这个阵容大概有五六十人左右。还有一些不是场场必有,但是会隔三岔五出现在拍卖场上的,比如说像陈师曾、张善孖、蒲华、吕凤子、钱慧安、王一亭、马晋、江寒汀、刘继卣、颜伯龙,等等,他们这些人也属于艺术成就很高,市场表现不俗的好艺术家。这一阵营的艺术家人数约有百十人左右。两个阵营加起来人数大概有一百几十人。除此之外的书画家作品能不能买就值得研究了。明确了哪些人属于好艺术家,我们的投资收藏也就有了目标,也就可以有的放矢了。

  (二)买上乘作品

  明确了好艺术家的范围,这已经为你的投资上了第一道保险。但是,要想使自己的投资收益最大化,那就还要做一项工作。做什么?就是要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中去选他们的上乘之作。怎么去选上乘之作呢?

  在历史上人们曾把书画作品按品质依次列为逸品、神品、精品、能品,认为逸品是笔墨技巧达到了极致,是奇思异想加妙手偶得的可遇不可求之作。但是,对于今天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若以“四品”为标准去区分选择作品显然是太抽像而摸不着边际的,可见,要想判断一幅作品的优劣,真正需要的还是鉴赏者的能力,需要的是很好的修养和慧心慧眼。

  那么,有没有一些规律可循呢?有的。那就是首先要选择艺术家成熟时期的作品。

  但是,同一个艺术家在艺术成熟时期他的作品质量也会因时间、环境、状态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这也是常见的情况。过去有一阶段,我一直认为李苦禅大师的作品粗狂有余而精致不够,但是自从收藏了苦老的《朝晖》这幅画后,我的看法有了改变。

  《朝晖》是李苦禅先生1973年所作,这一年正值“文革”后期邓小平恢复主持中央工作的一段时间。后来我把这张画拿给苦禅大师的公子李燕先生看,他也称赞不已。他执意在画上题上了一句话:“先父认为逸品乃写意画之上乘者,或曰可遇不可求之极品,此作即如是者也”。评价很高。苦禅先生的画如此精彩,可为什么过去我还会对他的作品有一些偏见呢?那无非是我曾见过的一些苦老的应酬之作给我留下的印像。诸如笔会、命题之作等情况下可能展现出来的都不是画家的最佳水平。我们进行投资收藏就是要在画家成熟时期的作品中选择那些最精彩的作品。

  现在我们买精彩的好作品虽然花钱会多一些,但这些作品增值速度会更快,增值幅度也会更大,将来再出手时也将会有更多人喜欢,会卖得更贵。来源:雅昌艺术网

  赵力:“以小窥大” ——798艺术区引发的艺术市场的判断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市场研究者)

  市场结构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研究主题。所谓市场结构,指对市场价格的形成、市场竞争的程度等产生整体性影响的市场组织及其特征。艺术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从根本上来说,其结构形态反映的是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权力关系的概念。因此,通过对艺术市场结构的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深入了解市场基本的情况,由此把握市场结构对市场价格等因素所产生的整体影响。

  一、画廊与艺术市场的历史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针对国外艺术品消费者的销售单位因有效地依附在中国旅游业强劲发展的基础之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画廊开始摆脱传统的“画店”模式或旅游性的“美术品商店”模式,转入当代经营模型。以签约代理艺术家为重要标志的国际性经营制度被引入中国,改变了过去完全依赖艺术家既有名望进行“销售”的单一模式,催动了立足于对艺术家未来价值判断而采取的经纪决策,也就是北京798艺术区早期发展的雏形。它将有关艺术品的“鉴赏”结论有效地延伸为某种权威话语或文化价值观。2000年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专业的画廊进入了所谓的“赢利时代”,而外资画廊大量涌入,也形成了多元竞走的活跃景象。这种多元性,体现在画廊经营者的背景、操作手段、公关策略以及经营作品的风格定位等诸多方面。

  二、市场带来艺术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艺术市场与社会的整体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但中国经济在危机后较之西方经济相对快速的恢复,为画廊业注入强劲的再生活力。同时中国财富人群的增加,以及富裕人士开始进行艺术品收藏,都对国内画廊业是个利好消息,画廊必定越来越受这些人的关注。

  此次金融危机给画廊业带来的不仅是危机,也有机遇。虽然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代表的艺术园区中的众多画廊,也经受了艺术品滞销、画廊搬离甚至倒闭的市场阵痛,但它让画廊行业在重新洗牌的同时也过滤掉了一部分目的不纯正的收藏者。在金融危机期间,画廊的欧美藏家比例明显减少,反而亚洲地区藏家比例增加。国内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使资本市场活跃,同时也带来了流动性过剩,这势必会间接带动艺术品消费。2010年上半年经济回暖,很多藏家又重新回到了艺术品购买者的行列中;同时,金融危机也吹走了艺术作品中的“泡沫成分”,使其价格更趋合理,对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来说,是适合“买进”的时刻。此外,艺术品收藏群体的素养也在逐步提高,他们很清醒地意识到,目前艺术品的价格正在回归,是泡沫成分较少、价格符合价值的阶段,是收藏艺术品的最好时机,因此不少藏家纷纷出手。

  三、画廊在艺术市场中的基本反映

  受整个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带动,在经过金融危机的寒冷期后,2009年下半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触底反弹,回暖表现明显。至2010年上半年,从拍卖市场的火爆及艺术博览会的成交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显然正在恢复。但相较于拍卖市场和艺术博览会,作为艺术品市场中的一级市场的画廊恢复稍有滞后,不同画廊的经营情况也冷热不均。以798艺术区为例,部分画廊扩大了经营空间,如世纪翰墨画廊和玉兰堂画廊两家都从空间狭小的3818库搬迁到更大的空间。而有的画廊在过去的一年里退居到空间较小的厂房以减少运营成本的投入。还有些画廊则选择迁至租金地价更为便宜的草场地艺术区。可见,不同的画廊在经营较为困难的时期采取的策略也各不相同。例如不少画廊从小众消费群体入手,开始走“亲民路线”,纷纷将目光瞄向普通消费人群。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由于个人喜好和家庭装饰的需要,普通百姓加入到艺术品消费的行列中来。因此,虽然普通百姓并不是真正的收藏群体,但他们在画廊的消费弥补了金融危机给画廊带来的部分损失。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

  微/声/音/

  @刘礼宾:忽略【装置】与【雕塑】的区别者,多想打破现有的雕塑界格局,给其注入新的活力。强调【装置】与【雕塑】的区别者,多想延续雕塑的特有属性,并进一步激发它在时下语境中的特殊价值。有一现象必须重视的是【不是所有以体块方式呈现的装置都是雕塑!】在装置作品过于点子化、轻巧化的时下,看多了会恶心。

  @费大为:一个概念是代表某一事物的符号,就象一个价格是某一作品的符号。但是,符号不等于符号所表示的对象,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必然的、更不是等同的。柏格森认为,人的理智往往满足于把对象化为符号,并通过这些概念、符号来认识对象,这就阻碍了认识的真实性。

  @吕澎:给各个美术学院毕业生一个建议:別想当一个艺术家,赶快去找一份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和未来的家人。在今天这个时代,想当一个艺术家无异于想当一个骗子,或者无异于想死!

  @闻松:杭州邱志杰个展。令人吃惊的是一向精明的他似乎失去了控制艺术的能力。近几年老是在材料上玩小花样。作品纯为资本市场打造和生产,看似变换频繁的多样性其实是找不着北,居然被邱狡辩成反风格化的模式。邱的巧舌如簧和置换概念一如既往,确实是一流,可是再多的表演也掩饰不了其作品的虚弱。

  @浙江张晓剑:哈尔·福斯特提到《艺术论坛》众多主将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分裂时说:“优秀的批评通常诞生于深仇大恨,哲学的决裂往往衍生于小小的口角。”

  @付晓东:“艺术工作”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翻译偷换“art work”,就能成为“艺术作品”的。而是需要抵制巨大的惯性思维,成功学逻辑,现成的理论陷阱。真正把工作作为作品那样来做,抵抗、缜密、准确,意料之外,突破现有概念,才是作品。不然工作就是工作,跟作品有什么关系?所有在杜桑后面把呼吸当作品的人,只能是自以为在做作品,被大师转换了一个看待世界的方法,只能是被当成作品做了。如果进入到观众及创作者的角度,艺术家也需要是一个短暂规则的建立者,或搭建一个语境。虽然“人人都是艺术家”,但是艺术总是艺术家有意为之的。如果艺术工作能够提供对世界另外的理解,才算作品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