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那骡子走30多里路回家,脑袋顶开房门,卧下,把石光银轻轻放到地上。
骡子活了25岁,2004年殁了,石光银把老伙计埋在已然满目青葱的“狼窝沙”,祭上两瓶烧酒,大哭一场……
漫长的三北工程线上,英雄与大树并肩而立。
陕西靖边农民牛玉琴把一根木杆往沙丘上一插,杆头系块绿头巾,用羊粪蛋计数,跨大步量出自家承包的1万亩荒沙:“治不了沙,我就死在沙里!”
一只三条腿的母羊和刚产下的羊羔——内蒙古乌审旗农家女殷玉珍咬牙卖了她的全部财产,换回200多棵树苗……
为生存,为子孙,一代造林人殊死奋战,在三北大地谱写了一部叱咤风云、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位于三北工程线东部的黑龙江拜泉,曾是全国出名的贫困县。二十多年前,这里的水土流失触目惊心。照这样下去,200年后,拜泉将无地可耕。
时任县长的王树清像一位将军,排兵布阵,给全县3600平方公里土地划上网格,带领56万大军奋战在绿化战场。一天下午上工,谁也找不到王县长。饲养员发现,他在马槽里睡着了。
王树清带领大伙儿发展生态农业,将拜泉打造成全国平原地区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远涉重洋前来参观的美国密执安大学校长拥抱他:“这是宏大的工程,你是了不起的领导者。”
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为三北造林人开辟了广阔的时代空间。
王树清说,是改革春风,吹绿了拜泉。
石光银感慨,没有联产承包,就没有我“石灰锤”的今天。
张生英说,没有体制改革,哈巴湖畔仍是一片荒漠。
在宁夏哈巴湖林场,张生英坚定地推动改革。实行责任制,打破“大锅饭”,让上千名职工吃饱了肚子,也让昔日沙丘一片湖光山色。一个被改革触动利益的人酒后一刀,砍瞎了张生英妻子一只眼睛。多年后,砍人者刑满释放,走投无路时万万没有想到,他被接纳回林场。这人再次走进林场场长张生英的家,一进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张生英向他伸出双手……
英雄之心,比大漠更宽广;
英雄之泪,如岁月般苍凉。
石占军,石光银的独子,2008年在运树苗途中车祸遇难。那天是植树节。石光银遭到了一生中最大的打击。这条铮铮铁汉,走路都得两人扶。
在石光银治沙展览馆,我们看到石占军的遗照,大个子,一表人才。
“想他吗?”我们轻声问。
“想——”
石光银虽然还笑着,但笑容刹那间凝固了,话语中透着无限凄楚和悲凉。
当年石占军栽下的树,如今已成广袤林带,郁郁葱葱,随风起伏。
石占军就葬在这里。
石光银常到儿子坟前坐一坐,点支烟,说说话。只是此时,人们才发觉,“石灰锤”老了……
奋斗二十多年,石光银领导着一个规模庞大的治沙集团,在毛乌素沙地南缘营造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这是一个改革大潮奔涌的时代,这是一个造林英雄辈出的时代。
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这些树按株距3米排成单行,可绕地球赤道2300圈。
山河巨变,绿荫遍野,三北人构筑了一座当代中国的生态长城,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
1989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三北工程题下四个大字:绿色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