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本报启动了“金融知识进万家·服务百姓零距离”系列报道。一周来,不断接到读者来电。
投资理财,市民最关心的自然是收益,衡量收益多少,最直观标准是金融产品约定的预期收益率。不过,并不是预期收益率越高,收益就越高。例如,打进热线的王小姐就给大家提了个醒:A银行一款理财产品期限31天、预期年化收益5.4%;B银行的期限60天、预期年化收益4.9%。王小姐毫不犹豫地买了A银行的产品。然而,理财师仔细对比后给出结论:如果短期内无支出需要,其实B银行的“预期收益4.9%”才是明智之选。
起息日让高收益“缩水”
中长期理财规避起息空档期
按照条款,A银行的产品投资期限31天,预期收益率5.4%,起息日9月27日。
理财师解释,王小姐申购是9月22日申购的,但起息日期是9月27日,也就是说,王小姐的10万元在这5天里是没有利息的。等到了10月28日利息结算日,获得的实际收益是458.63元,可资金实际占用时间已经达到了36天。照此算来,王小姐的10万块钱此次实际产生的年化收益率为:458.63×365/100000×36=4.65%,这么一算,王小姐购买该产品的实际年化利率要低于预期年收益率近13.8%。
再看B银行的产品:起点金额10万元,投资期限60天,预期年化收益率4.9%,起息日9月23日。
购买日同样是9月22日,起息日从9月23日开始计算,那么60+1天后可从银行得到的利息是805.47元,按照本金实际存放银行天数60+1天计算,实际的年化收益率是:805.47×365/100000×61=4.81%,比A银行理财产品高。
“起息日长短直接决定了实际年化收益率。”银行理财师表示,不少市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关注最多的就是预期收益率,而很少注意到起息日,恰恰最容易被忽视的因素却影响了实际收益。
中长期理财规避起息空档期
据了解,除了上述案例中提到的起息日迟所带来的空档期,产品到期日恰逢双休或者小长假期间,也在无形中就进一步拉长了两期产品间的空档期,造成了实际收益率的进一步下降。
快报记者也从多家银行的理财顾问处了解到,一般购买短期理财产品的客户,很少能做到在收益到期后立即买入新理财产品,有的是因为客户比较忙没时间,有的是因为银行暂时没有让客户满意的新产品,通常再次购买一般都会拖上一段时间。
目前,大部分银行在售产品的起息日“空档期”都维持在1~5天左右。“有的银行虽然宣称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可达到6%以上,但是起息日也拖得很长,甚至有10天。”银行理财师提醒,市民在选购的时候还是要仔细算算账的。
不过,该人士也表示,市民购买短期理财,应优先考虑资金灵活度,其次才是收益。对于长时间内没有支出打算的理财者,可优先选择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以此减少空档期带来的利息损失。
现代快报见习记者 马文煜
互动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互动:
帮办热线:84783605 84783629
新浪官方微博:
现代快报第1金融街
官方网站:
http://finance.xdk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