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民间档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我的曾祖父是中国首任银行监理官
  陈培达家族关系图 制图 沈明
  李鸿章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江南水泥厂俱乐部旧照

  近日,读者陈先生向《发现》周刊讲述了自己的家族史,他说自己的曾祖父陈惟彦曾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并且是中国首任银行监理官,还与实业家张謇结为亲家,而南京的江南水泥厂创办人“洋灰陈”父子,也和自己的家族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他的讲述,我们才知道,在南京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位“理财大家”,有过这样一个创办实业的大家族。实习生 李嘉懿 现代快报记者 戎丹妍

  我的姑奶奶嫁到张家,成了张謇的儿媳妇

  读者名叫陈培达,他告诉记者,自己也是从2006年才开始知道自己家族的这些“陈年往事”。这一年,他因工作关系来到安徽石台县崇实中学,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张绪武的题词和一尊陈范有的塑像,“张绪武是我表叔,陈范有是我一个堂叔叔的父亲,这两个人怎么会一起出现在这里呢?”他心里产生了疑问。转念间他又想起了小时候常听奶奶唠叨他的祖辈都是做大事的人,然而“具体是做什么的,奶奶说不上来,爷爷在我父亲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父亲也不清楚家里过去的事,我就更不知道了。”祖辈们的事成了一团迷雾,陈培达决定要弄清楚。

  回到家中的陈培达首先想到的就是张绪武,“我的姑奶奶当时嫁去了张謇家,张绪武是张謇的孙子,我们都是亲戚,平时也经常走动,我看到他的题词后就跟他联系了,通过他给的资料,我知道了曾祖父陈惟彦。”原来,这位嫁到张家的姑奶奶就是陈惟彦的次女陈开成。

  陈惟彦和张謇早年相识,1886年,陈惟彦和张謇参加礼部会试,两个人都没有考上就一同坐船南归,张謇送给陈惟彦一本《儒林外史》作为纪念,但以后两人就没有多少联系了。多年后,张謇的实业办得风生水起,45岁时有了独生子张怡祖。老来得子的张謇对儿子十分疼爱,寄予厚望,也早早开始物色儿媳。张謇曾在日记中写下挑儿媳的标准:“必礼法旧家,必仁而不贪劳,商农而不论侩,必女曾治旧学有新知识者。”如此高的要求,一般家庭的女儿自然是够不上,苦苦寻找数年之后,才终于有了眉目。1913年,张謇的友人赵凤昌来信荐了陈惟彦的女儿陈开成,张謇看了之后颇为满意,称:“其祖父仁而有正声,女曾读经书,曾卒业徐家汇教会女学,试屡前列。”1915年,张怡祖和陈开成结婚,张家和陈家也结成了亲家。

  擅长理财,李鸿章也对他赞誉有加

  陈惟彦早年在清朝为官,仕途平顺,李鸿章对他很是看重,而这离不开他的父亲陈黉举的铺路。“曾祖父的父亲陈黉举曾经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深受李鸿章的信任和提携,他去世的时候,李鸿章还给了我曾祖父一家二千金作为抚恤。也正因为这层关系,曾祖父的仕途就比较顺利了。”

  1884年,陈惟彦投效北洋,跟随父亲的脚步来到李鸿章的麾下。他的到来随即引起了李鸿章的注意。陈惟彦为人处世颇有父风,在李鸿章的关照下很快成为淮西集团的一名文职人员,掌管后勤补给大权。

  对于这位老部下的儿子,李鸿章可以说是关怀备至,1894年,陈惟彦奉命到开州任职,李鸿章还专门写信给时任贵州巡抚的崧藩,信中称赞陈惟彦“办事勤实,操守严谨”,让他多为照拂。

  1904年,陈惟彦受到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的赏识,并推荐他出任金陵厘捐总局总办。金陵厘捐总局管辖江宁、扬州、通州、海门4个直属局,30多个分局。陈惟彦在接管后进行了全方位的整顿,不到一年的时间,除弥补钱价银两约20万两外,还比历史最好的年份增银35.6万两。周馥称赞道:“自曾文正(曾国藩)督两江以来,厘收唯有若斯盛者,而商旅乐出其途。诚非俗吏所能及也。”陈惟彦擅长理财的名声也大了起来。

  隐退后又被请出,成为中国首任银行监理官

  1912年,退出官场的陈惟彦隐居在上海。届时北洋政府的财政一团乱麻,急需高人指点。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周学熙认为陈惟彦是不二人选,于是盛情邀请他出山,重整北洋财务。陈惟彦此时早已厌倦官场生活,因此一再推辞。但周学熙毕竟不同于别人,他的父亲正是周馥,碍于情面,无奈之下陈惟彦出任中国首任银行监理官。

  周学熙对陈惟彦十分尊重,对陈惟彦的建议总是积极采纳,曾任北洋政府总代表的冯国璋称:“周公(周学熙)总财政,行一事惟先生是咨;发一言,惟先生是从。是周公所规划,得先生力为多。”

  陈惟彦任职期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修订,并由财务部公布了《中国银行则例》,他在位期间的一系列工作对北洋政府银行监理官制度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银行监理官的设置和银行监管法规的框架仍对银行监管制度的建设有借鉴作用。

  老家的崇实中学是曾祖父创办的

  “但是厌倦官场的曾祖父终归还是不喜欢当官,很快就辞去了监理官的职务。后来又受到亲家张謇的影响,就去创办实业了。”陈培达说,“曾祖父办的第一份实业是在芜湖创办的裕中第一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厂可以说是开创了安徽纺织工业的先河。当时厂里生产的粗纱一般在省内销售,也有的卖到南京一带来,厂的效益不错,所以曾祖父的手上有些资金。”

  1918年,陈惟彦的大女婿桂绍烈决定革新老家石埭的教育,陈惟彦知道后立刻表示要支持他们,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又财力有限,恐怕难以持久,于是便写信给弟弟陈一甫,请他为之周旋,以求获得更多支持和资助。

  1919年春,“石埭私立崇实小学”正式挂牌成立,附近地区的孩子都来这里求学,学校的一切费用支出全靠陈惟彦等人的资助。办学之初,陈惟彦将裕中纱厂的股银捐出4000元作为崇实学校的办学基本金,后又另外拨款给学校购买图书,并捐出他自己的书籍在学校创建了劭吾(陈惟彦,字劭吾)图书馆。那时候,在崇实上学的很多学生考取了国立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文化学院、武汉中华大学等高校。

  “现在,这个学校已经叫崇实中学了。曾祖父不仅在世的时候经常捐款给学校,他去世后还把家里的很多家产都给了崇实中学,南京厚载巷的一栋西式楼房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我们自己住那栋房子都要交房租,然后把钱捐给崇实中学,要是租出去,租金也要给学校。所以陈家的人都不住那里的。”

  陈惟彦在他的遗嘱中还将天津十八栋住宅、上百万的股票都捐给了崇实中学作为办校基金,还让弟弟陈一甫在他死后接任崇实董事长一职。崇实中学得以延续至今,全赖陈惟彦、陈一甫等人的倾囊相助,费心经营。

  “洋灰陈”和我家的关系

  创办江南水泥厂的“洋灰陈”住过我家

  “说到陈一甫,不得不提到‘洋灰陈’,指的就是陈一甫和他的儿子陈范有,他们创办了南京的江南水泥厂,但‘洋灰陈’只是我们陈氏家族的一支而已,而且‘洋灰陈’创办江南水泥厂也都是因为我曾祖父做了铺垫的缘故。”

  陈惟彦是家里的次子,大哥早逝,父母双亡后,养活全家的担子就落在了陈惟彦的身上。

  “曾祖父比他的弟弟妹妹要大十几岁,所以陈一甫他们都是曾祖父一手带大的,长兄为父啊。”

  陈惟彦对弟弟妹妹很是照顾,对陈一甫尤为关心。“有一次陈一甫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曾祖父曾亲自给他喂药。后来陈一甫投身实业,曾祖父也帮了很大的忙,陈一甫在实业界的同仁,很多都是曾祖父的挚友。”

  江南水泥厂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设备和工艺最先进的水泥厂。“听我奶奶说,陈一甫他们办江南水泥厂的时候,还在我们家住过。”而这时“洋灰陈”的称号也早叫开了。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占南京,满目疮痍,江南水泥厂成了南京最大的难民营。

  “日本人打到南京来,我一家就逃到重庆去了,后来抗战胜利了,才迁回南京。回到南京家也没了,爷爷又去世得早,家里没有主要的经济来源,奶奶的娘家就资助我们在牌楼巷盖了房子。但是他们也不能养我们一辈子,所以那时候,奶奶有时就带着我爸爸去找陈一甫他们帮忙,去一次就会拿到二三十块钱,在那个时候是相当好的了。他们也来看过我们一家。不过牌楼巷的房子,现在也不在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