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国庆节接连而至,远方的亲人致电送祝福是常事,不过,不法分子却从中看到了“商机”。这不,近期南京不少市民接到了“外甥”、“侄子”的来电,有些防范意识稍差的老人被骗了几万块。警方提醒,市民遇到长期不联系的亲戚时,一定要加以核实,以免上当受骗。 通讯员 杨维斌 秦公轩 现代快报记者 陶维洲
[案例一]
老人汇5.6万救留洋“外甥”
刚过完中秋节,家住南京锁金村的周芳便接到了一个电话。“舅妈,中秋快乐,我是小刚啊。”电话那头说。周芳愣了一下神,想起来自己确实有个外甥小名叫小刚,不过好久没联系了。
“我们好长时间没见了,这次国庆节我到南京来看您。”“小刚”的话让周芳心中一热:“大老远的,打个电话就行了,不用特地来。”“我最近正好回国,我妈让我来看看您。”“啊,小刚你出国了?”“是啊,我到外国留学好几年了,现在已经定居国外。”听说“外甥”留了洋,周芳对他更是热络了。
不过,“小刚”很快就转换了话题。“舅妈,你得救我,我回国和朋友聚会时,被他们骗去吸毒,现在被警察抓了,要交钱才能出去。”他的语气中带着焦急。周芳没有怀疑,赶紧按照“小刚”的要求去汇钱。
就这样,周芳连续三次共汇出了5.6万元。而“外甥”的电话却再也打不通了。这时,周芳意识到可能被骗了,赶紧找亲戚核实,发现外甥小刚根本就没出过国。
[案例二]
糊涂姑妈给“大侄子”汇了两万块
“姑妈,我是志兵,中秋节我到南京看你。”中秋节前,家住南京大光路附近的何娟接到一名男子的电话。何娟在浙江老家确实有个名叫“志兵”的侄子。
“大侄子”说,他已经在去南京的车上,还给姑妈带了月饼、保健品等。何娟心里乐开了花。
过了没多久,“大侄子”再次来电。他告诉何娟,自己出来时,将好几万公款带在了身上,忘记交给同事了。现在单位急等着用钱,他希望何娟先打两万元到单位账户应急,自己到了南京后就将钱还给她。何娟一听,二话没说便去银行汇了两万元。可没想到,“大侄子”又打电话称两万元已收到,但钱不够,必须再汇5万元。
此时,何娟身上已经没有钱了。“那跟叔叔借一下?”“大侄子”支招。何娟赶忙给弟弟何兵打电话,何兵警惕性很高,和“志兵”通话后,他断定对方是骗子。何娟还不相信自己被骗,再和“大侄子”联系,对方的手机已经关机了。
[分析]
骗子为啥偏爱“外甥”“侄子”?
南京玄武警方相关人士表示,近期电信诈骗又有抬头之势,其中冒充亲友实施诈骗的手段尤其多。
民警分析,受骗的大多是老年人,而骗子冒充的身份大多是“侄子”、“外甥”。“冒充这一身份其实是不法分子精心选择的。”民警介绍,“侄子”“外甥”这两类亲戚属于不远不近的关系,有时来往得并不多,这就给了骗子操作的空间。同时,不法分子的目标群体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一群体的“侄子”“外甥”数量更是庞大,有些甚至很少联系,更具迷惑性。
[防范]
及时核实来电“亲人”身份
如何防范此类诈骗?警方提醒市民,接到长期不联系的亲戚电话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认对方的身份。“如果不好意思直接询问,可以通过问一些特殊的问题来鉴别。”民警表示,比如故意说错来电者长辈的名字,以观察其反应,或询问其长辈的名字,看他能否说对。
其次,如果对方提出要钱,一定不要贸然汇款。民警表示,一般提到汇钱的电话,大多是电信诈骗。接到此类电话,市民应及时挂断电话,核实对方身份后,再与对方联系,也可报警求助。
节日期间,除了冒充亲人类型的电信诈骗外,银行卡升级、短信交房租等诈骗形式也层出不穷,市民一定要提高警惕,管好自己的钱袋子,不要让骗子有机可乘。(文中人物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