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南京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门面越来越小 品种越来越少 店铺越来越难找
三星糕团店,落寞的“老字号”

  9月16日,现代快报报道了南京著名老字号“三星糕团店”连续四年被查处的消息后,引起了市民和网友的热议。不少人反映,如今,这家老字号门面越来越小、店铺越来越难找、糕团品种也比以前少了。

  “三星糕团店”现在的情况到底如何?现代快报记者探访了几家门店,正如很多人反映的,三星糕团店的经营“每况愈下”。老字号为何沦落到这样的境地,企业负责人称,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经营和人员方面都有一些问题。

  现状

  难找的三星糕团店

  在网上搜索“三星糕团店”,能搜到7家门店。按照网络地图的标注,有一家店在石鼓路上。可在石鼓路转了两遍,记者才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找到这家店。店里有一个占地差不多1平方米的小柜台,上面是玻璃柜子,分上下两层,放着各种不同的糕团和西点,有沙琪玛、青团、蝴蝶酥等,都用塑料纸包着,上面有厂名厂址和QS标志。

  “是挺难找的,不怎么显眼。”被问及怎么没有门面,只剩下这么个柜台,工作人员笑着说,“有门头啊。”原来,在头顶的老鸭粉丝汤门头上方,还竖着四个字“三星糕团”。沿着路边走,压根看不到,难怪之前没注意到。

  南湖的三星糕团店情况比石鼓路店好一些,有门面和门头。不过,门头也不完整,左侧缺了一块。据了解,这里很快也要拆了,附近的店铺都大门紧锁,糕团店右侧已经是一片散乱的砖瓦石块。

  而地图上显示的太平南路店,记者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询问附近书报亭的老板,对方一脸茫然,表示没听说。

  历史

  经常排队排出老远

  三星糕团店原名三星汤团店。1949年,郝、张、毕三家个体汤团店联合经营,定名为“三星”,即福、禄、寿三星。1961年,由南京市政府牵线,引进了苏州“黄天源”糕团品种后,三星汤团店正式更名为三星糕团店。

  三星糕团店的原址,在新街口大华电影院对面,靠近丰富路,是最繁华的路段。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星糕团店曾经红火一时,排队排出老远的场景很常见。

  三星糕团店以甜食出名,赤豆和桂花酒酿小元宵、四喜汤团、四味麻团……是不少老南京的最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三星糕团店每人每月的销售额,还达到过全省第一。除了甜食,三星糕团店还卖过水饺、火锅,还曾是南京最早的一批西餐店之一。

  原因

  遗留问题和经营不善导致

  能生存这么多年的老字号,自然有独到之处,为何又会出现现在这样的局面呢?南京三星饮食服务公司总经理张少强告诉记者,有些“历史遗留问题”,还有多种因素。

  他告诉记者,三星糕团店现在只剩下4家门店:瑞金路店、石鼓路店、汉中门店、南湖店。“我2000年接手的时候,还是国企。”张少强表示,他接手时,公司情况不好,还欠着员工不少钱。到2002年,三星糕团店开始重新布点经营,有过不少尝试,但公司遗留了不少问题,包括退休员工的一些费用支出,还有一些老员工的安置,都要钱。2005年,当时的白下区政府曾经试图对其进行改制但没有成功。直到2011年,三星饮食服务公司才正式改制成功,并且承担了部分社会责任,包括支付人员安置费用6720万元。

  现在,三星糕团店的老员工还剩36人在职,管理松散、员工积极性不高,导致了不标生产日期现象的出现,结果被质监部门查处。

  “我们也做过尝试,比如新街口店,全部都是重新招聘、自主经营,但做了仅10个月,就亏了11万元。”张少强介绍,目前,三星糕团店只能靠企业的不断投入维持,“4家店加起来每个月收入只有十几万,还不如一家生意红火的面馆。”

  除了经营状况外,三星糕团店的品种也有所减少。原先糕团加西点共有60多种,现在只有三四十种还在销售。

  出路

  恢复前店后坊

  今后,三星糕团店该何去何从?拆迁的拆迁、关门的关门,剩下的4家店营收也不行,要维持下去,有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因为连续被质监查处,企业很担心今年的年检是否会通过,QS标志是否能继续使用。张少强表示,如果不能通过,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恢复“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现场制作现场销售。但要恢复这样的经营模式,又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企业也犹豫不决。

  “如果不能有一个好的出路,这个品牌很难坚持下去。”张少强表示,他们现在更想找一个有能力的管理人才,为企业和品牌带来生机,“如果有这样的人才,我们可以实行年薪制,或者效仿一些用人单位,用房子作为重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