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8版:金专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化妆品换季正当时
小心!皮肤病离你很近!

  眼下,化妆品换季正当时,然而自2003年以来,在卫生部组织的多次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中显示,化妆品皮肤病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皮肤科最常见疾病之一,其中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最为常见,同时由化妆品造成的不可逆严重病例也在逐年增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南京虽然尚未公布详细统计数据,但从医院皮肤科接诊的情况来看,近些年化妆品皮肤病的患者确实越来越多。

  现代快报记者 李鑫芳

  记者调查

  医院门诊

  化妆品引起的痤疮日益增多

  王女士已经36岁了,这个年纪一般不会再受痤疮的困扰,但她的面部却有大量的闭合性粉刺,并夹有丘疹、脓疱,同时皮肤还出现了弥漫性色素沉着,就像蒙了一层灰。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任陶迪生告诉记者,像王女士这样的患者在他的门诊里并不少见,她们的痤疮比较特别,祸起化妆品。初步观察,化妆品痤疮在痤疮病人中大约占10%,具体比例医学界暂无精确统计。

  痤疮最常见于青春期男女,而近些年,它的发病出现了一些新迹象,其中之一就是化妆品痤疮不断增多。这部分病人主要为成年女性,疾病的发生同化妆品质量(如含不纯凡士林、卤素等原料)和使用不当有关,化妆品痤疮是一种外源性痤疮,可能是产品中的某些成分机械地阻塞毛孔或刺激毛囊,导致过度角化以及产生接触过敏等,诱发或加重了细菌感染。除了化妆品痤疮,其他类型的化妆品皮肤病在门诊也有上升趋势。陶迪生向记者透露:“从初步统计来看,化妆品皮肤病占我们皮肤科门诊量的3%左右,多见于年轻女性。”

  化妆品技术部门

  护肤类化妆品不良反应最多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容易出问题的产品多集中在美白祛斑抗皱上,事实上,在引起不良反应的普通类产品中,护肤类化妆品数量最多。

  刘先生曾在一家化妆品公司任技术经理,他告诉记者,目前化妆品分为两大类,即普通用途化妆品和特殊用途化妆品。普通用途的主要是起到清洁和保养的作用,像祛斑、防晒类的都属于特殊用途。

  刘先生一一分析说,“2003年卫生部组织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结果显示,导致化妆品皮肤病的产品共12类合693种,其中普通类化妆品占57.9%,特殊用途类化妆品占31.3%,美容院自制产品和“三无”产品占10.8%,致病的产品以护肤类和祛斑类产品为多;2005年的监测情况显示,普通类产品中以护肤类产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数量最多,还有抗皱类,特殊用途化妆品以防晒类产品引起的不良反应数量最多;其次是祛斑类;2006年、2007年的监测情况基本与之前一致。近几年的数据我没有做专门的收集,但从实际工作了解和反馈的情况来看,基本也是这么个格局。”

  为什么看似无害的护肤类产品也会榜上有名?刘先生表示,可能是产品中的某些原料导致了过敏反应,也可能是卫生质量不合格。

  消费者质疑

  美白类产品为何问题频发?

  美白在亚洲市场一直是主流趋势,几乎在每个品牌的产品线中都能找得到美白系列的身影。但在媒体曝光的问题产品里似乎美白类的也最多。快报读者宋女士几年前因美白不当引发肾病综合征。当时她在一家美容院做美白护理,十多天后出现了轻度口腔溃疡,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发展到全身乏力、脱发、双下肢浮肿等。入院检查才发现血汞含量已达正常值的一百多倍。

  为什么美白产品中,容易有铅汞等重金属?专家表示,一部分是原材料中含有的,属于自然存在物。另一部分是产品为了追求效果,在配方中特意添加的。像汞、铅,会损害色素细胞,减少黑色素生成,实现所谓的快速祛斑美白。“国家对化妆品中的铅汞含量都有规定,汞不得超过1mg/kg,铅不得超过40mg/kg。2012年发布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里,铅含量又被做了调整,要求不得大于10mg/kg。但在实际的选购中,消费者无法直接得知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只能委托相关机构检测。”刘先生介绍,汞超标会导致皮肤色素脱失,被吸收后大部分会蓄积在肝、肾、脑组织,重者会导致汞中毒性脑病。而铅,除了对皮肤有影响外还会造成神经衰弱、影响消化系统,比如便秘、食欲不振,重者肝功能有损害。陶迪生说,目前还没有任何添加剂能既安全又快速达到美白,只能减缓色斑生成过程,或者阻断黑色素形成的中间体,所以选购时注意“一用就灵的是毒药”。

  为何有时原料过关,产品还会出问题?

  今年上半年,不少国际大牌的化妆品都深陷“质量门”。资生堂的一款防晒霜中被检出有害镉,欧舒丹两批次产品铅超标,7月初日本佳丽宝公司怀疑含有美白成分杜鹃醇的产品会导致皮肤出现白斑,进行了大规模的产品召回。怎么连品牌公司也变得不靠谱了?

  “事实可能跟消费者想得不一样。”刘先生认为,大品牌往往拥有优质的科研团队,质检也十分严格,所以重金属超标一般不会是刻意添加的,“如果检测出有问题,可能是原料受到污染了。比如镉的问题,如果镉是作为防晒成分的杂质被加入,则很可能是因为使用了质量不高、未经严格提纯的原料。”

  那如果原料都合格,没受污染,最终产品是否就安全?长期从事化妆品技术研发的王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不一定”。化妆品原料的安全评估虽然很严格,特别是有新原料要添加时,监管机构会要求对这些原料有充分的药理及毒理测试数据。但问题是,产品是由各类原料组合而成,原料和原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新的对人有害的物质,这在原料安全评估时不能被完全考虑到。

  “过去的行业法律法规主要用于化妆品产品的许可、监管,偏重于产品安全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对化妆品全过程安全监管的需要。所以2012年11月底国家又发布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大幅提高化妆品行业的门槛。”王先生说,这次修订参照了欧盟的标准。以菌落数和重金属为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化妆品中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不得大于100CFU/ml或100CFU/g、汞不得大于1mg/kg、铅不得大于10mg/kg、砷含量不得大于4mg/kg,除了砷含量高于欧盟标准(不大于1mg/kg),其他的都一样,其中部分标准高于美国和日本的标准。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