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4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阿晓得江苏有多少方言?70种
“发音人”稀缺,5年才找到425个
“江苏语言博物馆”昨上线,涵盖各地方言吟诵、地方戏曲、民间口头文化

  “弗晓得阿可以实梗讲”,“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买条鱼烧烧。头不熟,尾巴红,盛到碗里必剥跳。”……昨天,刚刚建成的“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已经上线。这里收录了425名发音人、时长超过320小时、数据容量超过830GB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话,涵盖江苏各地方言吟诵、地方戏曲、民间口头文化,堪称语言博物馆。专家们透露,在历时5年的收集中,发音人难寻一度让人焦虑。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你知道江苏

  有多少方言吗?

  70种方言,最大困难是找不到发音人

  2008年起,中国有6个省份陆续开展语言资料库建设,江苏是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指定试点省份。随后,江苏辖内三大方言区设立了70个调查点:江淮官话41个,吴方言19个,中原官话10个。

  “一般来说,每一个调查点上都有一种方言,可以说,江苏目前的方言有70种。” 资料库建设专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汪平说,如果再细分,江淮官话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洪巢官话,主要分布于南京、扬州、淮阴、盐城,另一种是泰如官话,分布在泰州和如皋。

  “这五年的采录中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发音人的遴选。” 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处处长赵晓群感慨,每一个调查点要选老年男子、青年男子、老年女子、青年女子四个方言发音人,他们的出生年月、文化程度、是否离开过这个地方等,都要有非常明确的规定。

  “虽然有很多市区遴选时群众报名踊跃,但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县一级找不到发音人。即使我们做了大量宣传,有时候我们一个县设2个点,也找不到发音人。”赵晓群说。

  为解决“找人”的问题,工作人员有的发动乡镇老师进行联系,“老师的优势在于其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再找学生家长认识的人,老师们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或到当地派出所查这个人后来搬到何处,然后去找他。”赵晓群说。

  为什么

  收集这些方言?

  为避免一些老派发音消亡过快

  多位专家表示,在各地收录语料时,经常发现一些老派发音已经消失,汪平说,在老的苏州方言中,是不分尖团音的,经常把“小”读成“siao”,在当地文化中,如果发不出这个音,将被认为不是正宗的苏州人。但是现在能发这个音的人已经不多了。

  南师大教授孙华先也深有同感。“在民国、清末时期,南京话也有很多派别,老南京话很优雅。即使骂人,也会相互称呼‘您’。”他说,在那个年代,儿化音也很多,这在南京白局中很常见。

  “但是语言的流变是不可遏制的,20多年前去同样的地方调查收集的老派发音,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汪平说。

  赵晓群认为,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年轻人的外出打工,方言的消失在所难免,但对方言的使用要“科学地保护”,“语言发展是动态的过程,现在的及时收录是为了避免一些老派发音消亡过快。”

  入库方言

  有什么门槛?

  不文明俚语

  被排除在外

  赵晓群表示,过去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方言调查往往只有记音没有录音,记音是否准确,无法核实。此次江苏库不仅留下录音和录像,而且字、词、句都有汉字转写和国际音标记音。

  “一只鸭子一张嘴哪,两只那个眼睛两条腿,走起路来两边摆哪,摆到那个池塘正当中,呱呱,一啧啧来,一啧啧来……”在“民间口头文化”的目录中,还收录了民歌、民谣、顺口溜、叫卖以及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0多首吴歌。例如甪直民歌《一根紫竹直苗苗》,以及这首欢快的高邮民歌《数鸭蛋》。

  不过,在资源库里,一些广泛使用的俚语却被排斥在入选门槛之外。江苏师范大学教授苏晓青表示,在国家规定的调查词汇中,涉及性器官和性行为的会做出规避。“例如屌丝这个词,听起来很不文雅,但又确实是语言的一部分,而且是老百姓情绪的宣泄词汇,在各种语言中都有。又如‘他妈的’这些骂人的话。”

  苏晓青认为,“屌丝”这种词尤其不适合出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最好也不要用。

  汪平则认为,语言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使用者用语的思想文化水准。“我们可以去了解这些词的含义,但不建议使用。”

  听老吴韶韶

  这些都算是

  文化遗产

  在以普通话占据主流话语权的电视界,南京电视台老吴的《听我韶韶》,以浓重的方言讲述新闻,颇有地方风味。

  作为权威的发音人,单人耘老人如何评价老吴的南京方言?“我是江浦人,江浦话和南京话还是很不一样的,即使在南京城内,城南和城北的方言还不一样呢,我不能乱说。”老人家言辞谨慎。

  “老爷子说得没错,南京话有好几个派系呢,门东门西说得不一样,城北城南的不一样,江宁溧水高淳的不一样,六合江浦也不一样。”老吴说,“但我说的南京话属于老城南门东一带现在流行的南京话,我是正宗的,但是与官话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在老吴看来,放眼整个南京地区,最原汁原味的南京话在六合,那里还保留着一些古语里的发音,例如“大爷”“大妈”,往往发成“多以”“多母”。

  而对于单爷爷的吟诵功底,老吴也唏嘘不已,他建议,应该抓紧时间保护这些正在消逝的文化遗产。“现在能吟诵唐诗宋词的人几乎没有了,我们可以借助现在的录音设备,把这些老人家吟诵的唐诗宋词都保存下来,或许这些就是未来的文化遗产。”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伙伴们

  会吟诗吗?

  87岁老人用江浦诗腔吟诵《乌衣巷》

  当点击“方言诵经典”中《乌衣巷》的片段,一个苍茫悠远的声音缓缓流出,他两字一顿,音调平缓,每一句的末尾都会以“啊”“呀”收尾,听起来铿锵有力,韵味十足。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乌衣巷》的吟诵者、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兼职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单人耘老人。1926年,单人耘出生于南京江浦县桥林镇,说起录制这段吟诵片段,老人家像孩子一样乐了,“呦,你听到了,怎么样,好听么?”

  单人耘说,他的外公是彭绍樵,前清时期的举人,从小教他读古文、练书法,13岁师从林散之,后来考入金陵大学。“外公和林散之都会吟诗,我是受他们的影响,十三四岁的样子就会吟诗了。”老人家有些骄傲地说,自己吟诵的腔调属于江浦诗腔,这是口头流传下来的腔调,吟诵的风格因人而异。“我保留了最初的八成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