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中国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总设计师披露歼-15细节:
为保密起绰号“飞鲨”
  歼-15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孙聪

  前段时间,我国的航母再次成为很多新闻媒体头条的主角,大家又再一次关心,我国第一代航母舰载战斗机歼-15飞鲨的设计过程和性能到底是怎么样呢?央视记者在沈阳专访到了舰载机歼-15战斗机的总设计师孙聪。

  鲨鱼标志是因飞机代号保密

  绰号为“飞鲨”的歼-15是我国第一代舰载战斗机,它是一款重型双发动舰载歼击机。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拦阻钩,折叠翼,这些显性的舰载机技术做了一些研究和储备,也曾经搞过舰载机的方案论证,但是这些工作做得并不彻底。歼-15的研制交给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的载舰机凝聚了“飞鲨”研制团队的无数心力,除了汗水还有创新。

  记者:(歼-15上)当时设计鲨鱼这个标志是怎样一个想法?为什么会起名飞鲨?

  孙聪:实际上当时是为了保密。因为我们国家过去关于飞机代号都是保密的,但总得有个名字,总得有个绰号,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飞鲨”。

  记者:这也算是海上霸王了。

  孙聪:对,就是这么一个想法。

  记者:这个是?

  孙聪:这是起落架舱,飞机起来以后它就收到舱里,舱门就盖上了。

  记者:这个管路还不一样是吗?

  孙聪:不一样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管路,比如说那个白色的代表液压的管路,蓝色代表的是气的管路,因为开启舱都是按余度来设计的。正常都是用液压来控制,比如说液压系统放的时候出了问题,放不下来了,就要应急放,应急放就是走的气路,就把它冲开,舱门的安全性就提高了。

  折叠式机翼设计更复杂

  歼-15是在我国自行生产的歼-11歼击机基础上开发的,装配有压力折叠式机翼,机尾装有着舰尾钩等舰载机的特征,起落架强度高。

  记者:折叠式机翼相对于陆地机而言,设计更复杂一些是吗?

  孙聪:首先是可靠性的问题,最重要的还要承担重量的代价,我们研制飞机的人就是要努力为减轻每一克重量而奋斗。

  记者:每一克重量要真减下来,其实背后有很多复杂的程序?

  孙聪:对啊,减重的工作是相当复杂的,体现在载荷的设计上、结构的灵巧性上、选材上等这一系列方面。通常有一个说法,就是重量增加1%,性能下降1%。所以减重对保证飞机的性能是非常重要的。

  看三色灯判断着舰角度

  在中航工业沈飞的试飞场,记者见到了一架正在进行发动机开车的歼—15舰载机。

  记者:这个灯是做什么用的?

  孙聪:这个叫三色灯,飞机要下来的时候,让着舰指挥官看到飞行迎角,就是要以固定的姿态降落。比如说要求七度角下来,角度大了小了怎么看到呢,地面的着舰指挥官要看这个灯来判断,只要中间这个橘色的灯亮了,就说明迎角正好;一旦下面的红色灯亮了,说明迎角小了,就要求飞行员稍微拉点杆,就是推点油门;而如果迎角大了,就推点杆收点油门。

  记者:那么远,而且距离是在高速飞行下的话,能保证精确吗?

  孙聪:我们有个经验,手放在地平线上,飞机在这个位置,就属于3.5度下滑道,就是比较标准的,只要这个下滑道差不多就能进入。

  完全要靠自己研究

  在一系列的创新面前,孙聪的“飞鲨”团队经历了无数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最初的突破点会有哪些难度呢?

  孙聪:首先要把气动布局做得很清楚,就是说在满足固定迎角下,24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的一个气动布局特性研究;第二个就是,要把载荷情况搞清楚,就是说拦阻钩一钩上,那么大的力,要设计一个什么样轻巧的结构,能使它承载这个力,结构不被破坏,用的重量最少。

  记者:但是这个在国外不是有成熟的经验了吗?不能直接借鉴吗?

  孙聪:国外有成熟经验,但我们并没有具体的图纸,具体的实物。

  记者:就完全要靠自己研究?

  孙聪:即使给你一个实物,但材质的强度,各种材料的系数等数据我们都是没有的,一定得从原始正向的载荷拿到,结构形式、选材,来做实验,然后最终设计出我们的产品。

  拦阻钩是创新的亮点

  众所周知,舰载机着舰是在大气扰流环境下进行,有人把它比作是在刀尖上的舞蹈,如何使舰载机安全着舰,“飞鲨”团队在技术设计上,攻克了诸多关键技术,而在歼-15尾部的拦阻钩正是创新的亮点。

  记者:凹槽这么小,这个钩的难度是不是就会增大?

  孙聪:不会的,飞机拦阻下来方便,拦阻以后呢,飞机发动机收回油门以后,钢索有张力,使得飞机有一个倒退,倒退一点点的时候,这个钩就从上面掉下来了,飞机就可以滑出来了。如果太长了,钩就掉不下来,等于是降落跑道就阻塞了,所以说设计上既考虑拦的能力,又考虑脱的能力。

  记者:就靠这一个钩子?

  孙聪:就靠这一个钩子。传载飞机的结构上去,横向它会有一定的摆动,比如说钩子不是在正中间,它可能出现了一些偏心的跟索的弥合,是可以正负18度的偏转。

  到现在还在磨合

  2012年11月25日,歼-15战机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飞鲨”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有媒体报道说,这表明解放军海军最终掌握了舰载机起降技能,航母和战机已经能够相互协同。

  记者:一次成功?

  孙聪:都是一次成功的,第二天三架,两天把五架飞机,五个人分别送上去了。

  记者:国际上都需要很长时间进行磨合,但对于我们而言,这一代舰载机和航母的磨合用了多久?

  孙聪:我们现在还在磨合,而且应该说现在还没有磨合到最佳状态。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再磨合。

  有能力设计好下一代飞机

  2012年年底,大家记住了一个词叫“走你”。“航母Style”随即走红,今年,“辽宁舰”多次出海进行了科研试验和训练,并在渤海进行了歼-15的多批次起降飞行训练。

  记者:第一代有了,第二代、第三代,你们是否也列入了规划日程?

  孙聪:一个飞机出来,肯定是一个系列化的发展,下一代飞机肯定也要有安排。我会告诉你,我们通过歼-15,培养了自己的驾驶员,建立了自己的规范,设计了自己的飞机,更重要的,我们组建了一支能够研制舰载机的队伍,这支队伍有能力再干好我们下一代的飞机。

  据央视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