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人数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网罗、垄断了所在城市、甚至全省的尖子生;因学校大、创收多、高考成绩相对较好而常常被地方政府当做政绩——近年来,这一类所谓的“超级中学”异军突起,引起社会关注。
开学几天来,记者走访了江西、江苏、河南等地的一些“超级中学”,了解到其中的一些怪象。
学生过万,规模堪比大学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与人们一般意义上的认知不同,我国的一些“超级中学”在办学规模上绝对不是“中”而是“大”“超大”,从在校师生人数、校园规模上看,我国一些“超级中学”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大学。
在河南省,河南省实验中学本校和分校师生人数已经接近1万人,一些正在崛起的县级“超级中学”,比如河南省夏邑县高级中学师生人数超过1万人,河南省淮阳中学分校师生人数已经超过2万人。
在江苏苏北的一家知名中学教育集团,初中和高中学生总数有一万多人,分四个校区,办学规模堪比大学。
怪象1
大肆垄断尖子生资源
对于江苏苏北的那家知名中学教育集团,知情人告诉记者,这所中学面向全市招生,几乎垄断了全市所有的尖子生,成为超越普通中学的“贵族中学”。
为了垄断、网罗所谓“尖子生”,这些学校开出了种种颇具诱惑的条件,比如提供奖学金、免费提供食宿等等。然而,这些“血”学校是不会白出的,学校会利用这些“尖子生”获取的高考佳绩来提高学校身价,高价招收慕名而来的非“尖子生”。
怪象2
择校费过万,成“敛财机”
孩子在苏北的那家知名中学教育集团就读的家长孙先生告诉记者,为了能上这所中学,有的全家动员找门路送礼,只为获得一个择校指标。由于择校指标“僧多粥少”,价格越炒越高,目前已经超过5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一些高中类的“超级中学”,当地政府和校方利用国家教育政策的漏洞大肆提高学生的学费,尤其是一些非“招生范围”的学生不仅入学要交数万甚至十万元左右的“入门费”,每年还要交数千元的高昂学费。很多“超级中学”一年的择校费已经超过大学四年的学费了。
怪象3
地方政府背后“撑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超级中学”背后的“超级利益”,固然有学校教职工、尤其是校长们追求名利双收的因素,但地方政府打造教育经济和扭曲的政绩观也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一所“超级中学”往往要吸纳五六千名学生,这就往往需要圈地新盖规模宏大的学校,而动辄上亿元的建设往往带来贪污受贿等腐败的契机,而这也成为一些地方官员大力推进“超级中学”建设的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地方政府是“超级中学”现象的始作俑者,许多地方领导以辖区内拥有“超级中学”为荣,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甚至向中学校长下达招生、升学指标,完不成任务的“一票否决”。因此,“超级中学”现象根子不在学校,在政府。
教育部
“超级中学”违规,必须消除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对于遏止“超级中学”现象,国家出台的多个文件都有明确要求:其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不搞超大规模学校。
教育部负责人指出,各地要勤俭办学、节约办学,科学规划普通高中布局和建设,不得超标准、超规模建设,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合理班额核定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严禁公办普通高中超出核定计划、违反规定跨区域招生。
声音
不能人为制造教育不公
由于优质生源、优秀教师流入到“超级中学”,很多普通中学每况愈下,部分学校甚至让学生放任自流。少数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可以花数万元费把孩子送到“超级中学”,而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得不留在普通中学。
日益严重的“超级中学”现象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人为地制造教育不公。在教育公平上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首先就要妥善处理好“超级中学”问题,不能放任“超级中学”成为破坏教育公平的“巨鳄”。
问诊
要消除“超级中学”虚火
需彻底扭转教育政绩观
“超级中学”虚火背后,异化的教育政绩观是幕后推手。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表示,只有彻底扭转这种教育政绩观,才能从根本上斩断“超级中学”不断膨胀的推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曾晓东建议,国家应尽快启动教育体制改革,尽快制定颁布公立学校办学章程,明确公立学校经费投入保障、招生范围、师资水平,实现按章办学。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张元贵建议组建学校共同体,把薄弱学校交给优质学校去办,捆绑考核,调动双方提升教育质量。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