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水墨档案”系列展第一回——中韩当代水墨邀请展在南京美术馆学院美术馆揭幕,该展计划于今年9月至10月间在中国南京与韩国济州分别举办展览。本次展览由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担任学术主持,陈健、林福顺(韩)担任策展人,陈瑞担任执行策展人。展览邀请蔡广斌、曹宝泉、杜小同、管怀宾、韩峰、黄丹、靳卫红、刘赦、聂危谷、邱志杰、沈勤、孙良、王冬龄、王牧羽、王天德、魏青吉、吴湘云、武艺、徐加存、杨佴旻、叶永青、张浩、张羽、张正民、赵绪成、朱建忠等二十余位著名当代水墨艺术家参与。
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水墨不断突破新的边界,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推出立足于当代水墨学术研究与呈现的系列展——“水墨档案”,将以客观、中立、严谨并具历史责任感的态度梳理、分析、研究、记录中国当代水墨的诸多现象,并运用合理的学术方法,对其进行“归档”。同时,“水墨档案”的关注范围不仅在中国本土,也致力于促进当代水墨的国际交流,本次展览在中国展出后,将赴韩国展出,并邀请韩国水墨艺术家加入,未来还会将日本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当代水墨画家纳入,计划做成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水墨平台。
谈“水墨档案”
不得不承认,我每次提笔撰写相关水墨画的文字,都不免疑惑——对自己的判断是否具有依据,是否具有说服力,心里着实没底。其实,这样的疑惑反倒是有依据的。艺术在我们时代已经变得面目不清,各种类型、各种方式,令人眼花缭乱。水墨在其中充担主角,或仅仅是跑跑龙套,要看不同人的不同理解。就我而言,我宁愿相信,当下的艺术家用什么材料进行创作,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独特性、难度和完成度——这是我经常谈到的成功艺术家的三个基本要素。
水墨画这一称谓本身便是一种应变方式。若干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从中国画到实验水墨》的文章,文中比较详细地解说了称谓变化背后的根源。从现状看,不管叫中国画也好,水墨画也好,都难以避开现实的尴尬。而且,我始终认为,艺术上的问题,是靠创作实践来回答,一切观念的争论都只是不同立场的假设。没有一个艺术家是靠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指导,获得了灵感,创作出了什么佳作。我们应该把目光牢牢盯着艺术家的实践活动,盯着他们的作品。创作本身在其自律的指引下能够找自己的路子,并一如既往向前迈进。
作为我们馆的一个系列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展览的方式来展示水墨画创作的当下成果,特别是那些经过不懈努力而有了新的突破的艺术家及作品,将成为我们这个项目的主角。是的,我们把在传统圈子里原地踏步的画家们排除在外,意在表明,艺术的生命源自不断的自我生成,不断拓展边界——我得声明,这并非生物学意义或社会学意义的表述。我的意思是,艺术带给我们的享受和我们对艺术的期待无时不在表明:它一旦凝滞,就变得意味阙如,可有可无。
没有边界就没有水墨画的质的规定性,这是其一,其二,边界也在水墨画表达上能够保持特殊魅力的原因。因此,水墨艺术再实验,再突破,终究是从民族传统艺术里演变出来的绘画品种,而非其他。众多艺术家以各种方式在探索,在为自己的艺术档案添砖加瓦,但这只是个人档案——个人档案如何进入历史档案,并在历史的档案里璀璨耀眼,当事人是不得而知的。这是历史的诡秘,艺术史的诡秘。我不同意艺术史已经终结的流行论调,人类历史不结束,艺术史就不会结束。我们把本次展览的主题定位为水墨档案,意思一目了然:它是面向未来的,面向历史的。
“水墨档案”系列展第一回
中韩当代水墨邀请展
第一场: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展览时间:9月6日——9月18日
第二场:
展览地点:韩国济州现代美术馆
开幕及研讨会时间:10月4日
展览时间:10月4日——10月12日
主办:韩国济州政府
承办:韩国济州现代美术馆
中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学术主持:李小山
出品人:陈健
策展人:陈健、林福顺(韩国)
执行策展人:陈瑞
策展助理:胡清清、付晓彤
中国展览时间:
2013.9.6-9.18
韩国展览时间:
2013.10.2-10.12
中国展览地点:中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韩国展览地点:韩国济州现代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名单:蔡广斌、曹宝泉、杜小同、管怀宾、韩峰、黄丹、靳卫红、刘赦、聂危谷、邱志杰、沈勤、孙良、王冬龄、王牧羽、王天德、魏青吉、吴湘云、武艺、徐加存、杨佴旻、叶永青、张浩、张羽、张正民、赵绪成、朱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