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8版:金专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地方债的三条出路与地产业的未来风险

  2013年春节,一个政府部门的朋友很不好意思地跟我说:传统上他们部门请我的聚餐,今年可能要取消了。

  这个一年一度的聚餐,我逃掉过很多次,吃人家的嘴软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因此这种饭,少吃为妙。不过地方政府自有执行力,他们要一个人去吃饭,常常会搞到逃饭者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也有时候我是真的逃不掉。

  自然我也知道,2013年不聚餐了,是有大背景的。

  这个大背景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我这个朋友看到的,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转变工作作风,节约办公务。而中央政府很可能看到的是另一面:地方政府现在债台高筑,节流其实是一个大势所趋的要求。最新的消息说,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已经进入了全球传媒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话题当中。

  欠钱要还,这是普天之下通行的道理。就地方政府这个债主而言,因为涉及到它行政一方的权威性,这个道理只会加强不会减弱。问题是地方政府怎么还?

  正常的还债路径,无非开源和节流两面,过年不聚餐了,是节流的一面。不过对于地方政府动则百亿千亿的债务总额,不吃饭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开源的一面呢?所谓的三条出路,都集中在开源上。

  地方政府要开收入之源,无非是税收和非税收收入。从目前情况看,增加税收的可能性有两条,其一是增加税率,不过这一条基本做不到。因为经济不景气,地方上很多企业本身也非常困难,有很多经营者本来就打算放弃经营,正是因此,中央政府才会在最近努力降低税率,提高经营者积极性;其二是扩大税收来源,努力招商引资,这一条各级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做到了零和博弈,这里增加的投资就是那里减少的,所以短期内的增收也是不可能的。

  税收收入增长不了,那么接下来就是非税收入。在国内,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大宗的主要包括公共项目收费和卖地两个领域。

  就此而言,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地方政府有权决定的公共项目收费提升项目,出现的频率将会大大增加。比如说由政府管理的旅游项目,其门票收入会涨得很快;也会有更多的地方政府提请收取拥堵费,等等。

  不过,公共项目收费的收入增长,对于地方政府庞大的债务来说,用杯水车薪来形容是不为过的。因接下来对产业发展最有风险的,将会是地方政府唯一垄断资源的土地出让。可以预期的是,两三年内,地产业将面临的这个风险是很大的。

  在理清了各级政府迫切需要收入增长的意愿,以及其他收入增长的可能性之后。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矛盾:地方政府非常希望从垄断的土地资源拍卖中获得直接收益,而且它也能做到;而另一方面,开发商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情形:土地拍卖价格的居高不下,而同时房产销售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不稳迹象,而且这个矛盾是非常可能激化的。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客观上,地方政府是国有土地唯一的合法代理人,开发商要获得土地,只有这一条途径,因此地方政府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土地定价,因此在它急需从土地中得到高收益的时候,根据现在房产的高价格,它是可以做到在土地价格上“高举高打”的。

  而从开发商的角度考虑,其首先也是一个组织,要生存就得不断买地不断卖房,所以买地是开发商的一个日常流程;而另外,我们在之前的专栏已经提到过很多次,由于目前房价的居高不下,同时人口流动方向也将出现变化,所以把地价转嫁到房价当中去的可能性,已经大大缩小。换句话说,开发商高价吃进土地,而在卖房时面对低迷市场的情况,出现的概率已经大大增加了。

  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观察开发商参与拍卖土地的流程,可以说就是在看中国经济运行的窗口。地产经历了黄金十五年,现在应该是到了有人笑有人哭的时候了,让我们看看究竟谁在哭,谁又在笑?

  声音

  中国经济网:“经常性开支如果需要靠债务来解决,那就会走向不归路,是绝对不行的。”楼继伟特别警示:对方地方债的偿还问题,要进行区分,是有原则的,公益性的地方债要逐步用公共财政收入偿还,有收益性的资产,要用收益偿还,还要加强管理。

  

  每日经济新闻:“这是个短视的行为,因为政府补贴本身就来源于老百姓,经过政府的手再还给老百姓又是何苦来哉?何况这也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白朋鸣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直言。

  

  第一财经日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运来在上月26日表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虽然存在,但目前是可控的。盛运来认为,中国总的地方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仍在安全范围内,所涉及的36个地方政府中,有12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比2010年减少了1417.42亿元;另外24个地区虽然债务总额有所增大,但增量在减少,原来的存量有所下降。此外,他还指出,地方债务监管制度有所完善,一些地区新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还有一些地区新建立了偿债准备金制度。

  

  中国新闻网:“买地偿债”的一个最直接后果便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房价的高度绑定,从而增加了房地产调控的难度。有消息称,在偿债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近期多个地方政府酝酿上调基准地价。舆论担忧,此举或将抬高未来土地出让底价,进而为地价进一步上涨提供动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