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到底是鲁迅文章过于深刻
还是作家说法过于肤浅

  开学了,郑州市中小学生逐步进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不过,拿到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的老师们发现,课本出现了不小的变化:30篇课文中,9篇被更换,单元顺序也做了较大调整(9月4 日《河南商报》)。我注意到,删掉的课文中包括鲁迅先生的《风筝》。

  各类版本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删掉一些鲁迅文章已是旧闻。然而,删就删吧,硬要说出些差强人意的道道,实在让人不爽。其实,到底删掉鲁迅一些文章基于何种动机,自始国人就不甚清楚,反正“存在就是合理”。如果相关作家非要一口咬定删掉的理由,是因为先生文章“过于深刻”则难以服人,至少我是不敢苟同的。

  以删掉的鲁迅文章《风筝》说事,学生认为“没有《风筝》了,学起来就简单多了”纯属正常,这是人趋易避难的本能。而某中学语文组长认为:“这篇文章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太好掌握。”我不禁想问,“在特定的历史环境里去理解”正是语文老师课堂上要做的事,是其“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如果太好掌握人人都能读懂,还需要老师授课讲解干什么?

  事实上,中小学课本选择鲁迅文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非是,更多地在于国民性启蒙,在于养成国人思考习惯,在于倡导和示范未来作家的思想含量和责任担当。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多年来,在“玩的就是心跳”、“痛并快乐着”、“娱乐至死”的全民娱乐思潮熏陶下,现下不少国人丧失思考习惯,不少作家作品缺失思想深度,鲁迅当年剖析痛击的“国民性”,有的还存在着。中小学教育应当做的,当然不是过度迎合娱乐思潮而游离思考思想边缘。由是,以思考、解剖、深度、启蒙为旨归的鲁迅式经典,非但不应减少,反而应当增加。至少,不能再让其瘦身缩水。扬州 陈庆贵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