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周海炜 河海大学商学院分管MBA和国际认证的副院长、战略管理专家。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德鲁克并不是管理学的学术研究家,而更适合被称为管理学思想家。”周海炜开门见山。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精髓
周海炜的评价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荡涤之后,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从一开始的美国管理界“非主流”,演变到今天的全球管理学思想基石。
变革与创新一直贯穿在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体系中。企业是现代社会的细胞,企业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决定它的社会意义,这不仅要求企业持续不断创造出需求,同时也要把握社会发展动态,从而决定战略方向。
以上世纪40年代为例,德鲁克当时就预见到工人的未来,并在90年代见证工业社会的结束和后工业社会的兴起。周海炜解释,德鲁克的这种前瞻性是因为其从宏观角度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微观企业,其未来发展以及趋势自然都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加以预见。
人本是中国企业的短板
不过在周海炜看来,德鲁克管理思想中最精髓的部分,也是中国企业最需要学习的部分并不是战略决策、组织管理到营销这些管理与经营技术层面的方法,而是技术和方法背后深层次的人本精神及其文化内涵。他直言,中国与西方企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使得西方体系很难解释这种具有凝结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特色的组织,在沟通、管理过程中遇到重重困惑。
周海炜解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本身包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以传统组织为基础。而德鲁克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应该是自己管理自己,并保证管理者人格的完整性,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宗法、家族、上下级以及师长在内的严格等级管理关系相冲突。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不仅要思考对于社会的经济贡献,还要思考对于现代社会建设应该负有怎样的责任。“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缺乏深厚的人本思想资源,但对于个性、人性、人本理念的执着,仍是我们在管理中最缺乏的。”周海炜坦言,学习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在用的层面上达到并不难,但想在质的层面上做到很难。
现代快报记者 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