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1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来南京上大学,住“民国”老宿舍?
现代快报记者探访南京高校民国老宿舍发现——
南大陶园南楼现在还是研究生宿舍,南师大的已被改成办公楼
  东南大学老六舍古旧的楼梯
  南京师范大学600号楼
  南京大学陶园南楼

  日前,一条有关南京大学学生宿舍楼的微博,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微博说,南京大学老校区最后一座民国时期的青砖瓦宿舍楼在这个暑假也轰然倒地了。微博还配有图片,有人认出,这是南大南园的三舍。

  现代快报记者近日从南大后勤部门获悉,这栋楼并非民国建筑。不过,南京不少高校有100多年的校史,校园内民国建筑也不少。但现代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目前仅存的民国老宿舍,有的成为危楼,有的已经改作他用,比如办公楼。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付瑞利/文 赵杰/摄

  现场

  探访

  南京大学

  陶园南楼

  现在是研究生宿舍

  在已被拆倒的南园三舍旁,工人们正在清理砖瓦,现代快报记者从南大房地产管理处获悉,三舍并非民国建筑,其建设时间应为上世纪中期。

  不过,在南大南园,确实有一座民国时期的宿舍楼。这就是陶园南楼,位于南园靠近小粉桥的墙根处。它建于1933年,曾是原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所在地。

  陶园南楼只有两层高,青砖墙、灰瓦、斗檐。南大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这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民国期间非常流行。在教会大学中比较常见,尤其以燕京大学和金陵大学最为明显。

  2009年,陶园南楼被列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如今,这里是研究生宿舍。

  另据南大校报编辑李钟梅介绍,在南大北园现在的社科处附近,当年还有一处集中的民国学生宿舍区。如今这些小楼还在,每栋两层高,坡顶,是社会科学处、科技处等学校职能部门,这些小楼形成一个天井,草木葱茏、环境优雅。

  东南大学

  老六舍已腾空

  将来如何使用未定

  “解放前的老宿舍就剩这么一座了,屋顶是木质结构的,冬暖夏凉呢。”走进东南大学文昌桥宿舍区,一说起老六舍,老教师和宿管员们都像是在谈论一位老朋友。

  绿树掩映中,一栋浅黄色砖墙、红色窗棂的两层建筑安静地坐落在校区东北角,坡屋顶架设成大大的人字,龟裂的木板伸向各个方向,沧桑感扑面而来。

  进入老六舍,走廊不算宽敞,能容两个人并肩走过。南北两侧的宿舍里各有4套组合床,下部为书桌,上部为床位,一楼的地铺上了瓷砖,二楼则采用木地板。

  拾级而上,朱红色的木制楼板发出“咯吱咯吱”响声,走廊里每隔几米就有一处弯月状吊顶。墙面斑驳,稍有不慎,墙粉就会扑簌簌落下。

  “这栋楼建于1946年,后来几经维修,今年6月份刚刚送走一批毕业研究生。”东大后勤管理处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说,学校担心有安全隐患,所以腾空宿舍,加固维修,“将来如何使用,要等校长办公室开会商定。”

  南京师范大学

  4栋民国宿舍

  已变成办公楼

  有“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称的南师大随园校区,有一个雕梁画栋的民国建筑群。朱红色的建筑在中国古典式外廊的连接下,既各有风姿,又浑然一体。

  南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院办所在地,即随园400号、500号、600号、700号楼,均曾是原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宿舍。去年,南师大110周年校庆,这些老建筑被重新粉刷过,在茂密的树丛中,显得古朴秀美。它们虽然内部房间经过装修,现代感极强,但楼梯和扶手有的还保留着朱红色的木质材料。

  东南大学

  老房子曾被改成青年教工筒子楼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人民日报新大楼设计者周琦说,自己1978-1982年求学于南京工学院时,住的就是这样的民国老宿舍,“那会,老宿舍共有6栋,我住在5舍。”这几栋宿舍,由时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的著名建筑家刘敦桢主持设计和建造。

  “这些房子很好用,从外观上看,简洁、简朴,耐看;从构造上说,上面是坡顶,因为是木结构,所以通风、防晒,夏天很凉快。另外木地板距离地面有60多厘米,底层是架空的,所以不潮湿。内部的房间也很大,门窗做得很精致,还用黄泥、石灰、稻草做了灰板的吊顶,线条很有古典感。”周琦说,房间的门窗也很结实,曾有同学在上面荡着玩,丝毫没有折损。他说,中央大学时期,每个宿舍能住5-6人,他读大学时是8人间,卫生间和盥洗室一应俱全。

  2002年,东大百年校庆时,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还专程来到老六舍,回顾当年在这里生活的点滴。“老房子起先是南工院的学生宿舍,后来我到校时,变成了研究生宿舍,我研究生毕业时,又变成了青年教工的筒子楼。”王卓君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大家在走廊里做菜煮饭,哪家烧了点好菜,大家都可以闻点香味或是尝一尝;谁家烧了臭豆腐,那不爱吃的也只能捂着鼻子。简陋的房间里,灯火常常通宵不熄,凌晨时,从实验室回来的开门声此起彼伏。

  1991年,老一舍至老五舍都被拆除,只留下老六舍作为历史的见证。

  钩沉

  历史

  南京师范大学

  晚归女生

  曾搬凳子爬宿舍

  南师大金陵女子学院党委副书记杨素萍,研究金陵女子大学的校史多年。她说,这几栋楼是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设计的,“当时100号楼是迎宾楼,还建有室内篮球场,200号楼是实验楼,300号楼是教室。400号、500号、600号、700号楼就是学生宿舍了。1948年在校生总数达到解放前顶峰,有400多人。”

  杨素萍说,其中学生宿舍从1923年投入使用,一直用到1951年。

  这所前教会大学当时的校风十分开明,“学生们都是十八九岁,免不了谈恋爱,有一次,宿舍已经关门了,有学生进不去,就拿着凳子爬宿舍,结果让吴贻芳校长看到了。后来,她在100号楼的一楼正厅开辟了一些小隔间,作为会客室,学生们如果有朋友来访,可以在这些隔间里交谈,但旁边也有老师维持秩序。”杨素萍说,民国时期的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还有宿舍自治委员会,由一些同学和老师担任舍监。

  今年85岁的王韵芳,1948年考入该校家政系。当年,她住在500号楼的104室。“那时两人一间房,还算宽敞,后来房子不够了,又加进来一个人。”她说,那时住宿舍相当自由,学生自己选择搭档,不需考虑年级、专业。”

  她说,当时吃住都在500号楼,“给学生们做饭的王师傅,也是位大学毕业生,有文化。花一块钱,就能吃到一块钱的东西。并且,厨房里一只苍蝇都没有。”王韵芳说。

  南京大学

  南园以前几乎是

  南京文化交流中心

  在南大陶园南楼的旁边,曾有一座北楼。撰写过《金陵大学史》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宪文说,南园面积小,学生住宿条件受限。于是,一批低矮的老楼被扒掉,建起宿舍楼,其中就包括陶园北楼。好在,南楼保留了下来。

  附近的老人说,直到现在,还有一些老毕业生回校,会特意来这里看看自己上学时生活的地方。

  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刘瑜也曾写文章,怀念她在陶园南楼居住时的往事。

  刘瑜说,1957年自己从北大毕业后,来南大任教时,陶园南楼是女单身宿舍楼,陶园北楼为男单身宿舍。这两栋楼离陶园的家属宿舍很近,一批教授、学者就住在那里。

  上世纪80年代,她还和著名的历史学者蒋孟引比邻而居。刘瑜写道,那是个百花齐放的年代,每年春秋季节,南大的南园几乎成为南京市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

  刘瑜称,蒋孟引教授为人厚道、坦诚和气,不少师友都会登门拜访。“每次去他家拜望时,他始终是端坐在客厅一角的窗前,从未离开过座位。在阳光充裕的书桌上或读书报、或忙于写作,安详而平和的心态令人起敬。”

  而南大北园内的民国宿舍,一共有4幢。南京大学校报编辑李钟梅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4栋楼分别称为甲乙楼、丙丁楼、戊己庚楼和辛壬楼,建于1925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