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9版:新都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82岁了,还在帮人修家谱
  刘传贤修家谱 通讯员供图

  在溧水晶桥镇芮家村石山下自然村,有位82岁的老人,他有门绝活——修家谱,至今已为31户人家修过家谱,其中有一户大家族共有700多人,他修了一年才完成。

  通讯员 杨长喜 官绪明 现代快报记者 项凤华

  

  修一套耗时八个月,老先生的“手艺”面临失传

  曾经的“高级知识分子”

  第一次见到刘传贤的人,都不相信他有82岁了,他的头发乌黑,看起来很年轻。刘传贤笑呵呵地说:“可能是遗传吧,头发一直这么好。”他身体硬朗,种了七八亩田。

  “因祖上的经济条件较好,我6岁就跟着爷爷读私塾。但兵荒马乱的,学习一直断断续续。”刘传贤15岁正式上私塾,后来,他又进入溧水伯纯中学就读。在那个年代,他也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了。

  解放后,因刘传贤有文化,加上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原乡政府聘请他写土改证。“写一份土改证工钱是3斤大米,我一天能写7份。”刘传贤回忆说。后来,他当过民办教师,干过大队会计、信用社会计……

  修一套家谱耗时8个月

  “我的曾祖父是清朝秀才,修家谱是出了名的好。后来,曾祖父把手艺传给了爷爷,因为父亲从政,因此爷爷就把手艺隔代传给了我。”28岁时,刘传贤从爷爷的手中“接过棒”开始修家谱。他说,修家谱要懂历史,要认识繁体字、会写毛笔字,对古典文学要略知一点,尤其对三字经要有深刻理解……刘传贤介绍了作为修家谱的传人必须具备的一些条件。

  按民间风俗,家谱一般为“10年一小续,30年一大修”。由于一些特殊历史时期,很多家族的修谱一事被搁置了,有的中间空了五六代人。如果家里老人还记得,可以往前追溯两三代人,抢修家谱还有条件。

  刘传贤介绍,修家谱首先要进行人口登记,然后进行辈分分解、绘宗谱。“我最近在白马为一户杨氏家族修家谱,要住到村里登记人口。因为白天有人不在家,有些情况摸不准,光登记人口就要一个多星期。”刘传贤说,这一户规模不小,从明朝开始,到现在已经有32代了,总共有400多人。这家上一次修家谱还是1902年,如今有111年是空白的,必须补进去。修家谱是门相当细致、耐心的活,以杨姓这户为例,整套家谱预计要修到冬至,耗时8个月。收费在万元左右。

  传承是个难题

  不仅当地人请刘传贤修家谱,还有安徽等地的慕名而来,“我手上姓杨的这家还没修完,又一个汤姓人家请我了。”刘传贤说,虽然现在外面有一些专业的修谱公司,但是在他眼里,修家谱是祖传手艺,恪守“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祖训。“曾经有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找到我,想学习修家谱。我说自己不会当老师。”

  “年纪这么大了还这么忙,你这门手艺不能失传啊。”熟悉的人都劝他赶紧找传承人。刘传贤有四个儿子,老大只有小学毕业,老二、老四对修家谱不感兴趣,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三儿子身上了,我教过他了。”可老三在报社上班,平时工作太忙了,也没时间干这行。”老人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一代一代地将修家谱手艺传承下去。

  对于社会上的修谱热,刘传贤认为,修家谱能追根溯源,对后代子孙有教育意义。目前来找他修谱的,主要是老一辈的人,对修谱有强烈要求。不过,他说,除了寻根的,也有人专门冲着“傍名人”而去的,还有人则冲着其中的利益而去,修家谱纯粹为“摆谱”,比如,请人作假,帮忙在他们的家谱里“做”个名人进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