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发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男人为什么爱打架
  电影《饥饿游戏》中的镜头
  “毛绒妈妈”更能让小猴情绪安定

  “男人爱打架,女人爱打扮”,这似乎是约定俗成的看法。在生活中,男人也确实比女人更具攻击性,“有本事出来单挑!”往往是男人的口头禅,“不打不相识”也主要形容男人,似乎打架成了男人沟通的一种方式。那么,男人为什么如此“热衷”打架呢?是他们天生就带有好斗的基因,还是后天的环境逼迫他们不得不扮演爱打架的角色呢? 现代快报记者 戎丹妍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男人爱喝酒所以爱打架?

  专家:食物、酒精等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美国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儿童每天喝碳酸饮料越多,就越容易出现攻击性、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不合群等行为问题。

  那么,是不是男人也因为吃了某些食物导致他们更爱打架呢?记者采访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医师袁勇贵。

  袁勇贵说,有些食物确实会改变人类大脑的神经递质,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失常。最典型的就是酒精,很多人喝了酒后会发酒疯,打架寻衅。而有些人吃了甜食或含咖啡因的食物也会变得兴奋。这都是因为这些食物和人体内的一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影响了神经递质的传输,从而引起人的行为异常。

  这么说来,男人更爱打架似乎有点道理,因为很多男人都喜欢喝酒、抽烟、喝咖啡,而这些食物都有让人兴奋的物质。

  但袁勇贵表示,这也不一定,因为不同的人吃了相同的东西,也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表现。比如喝醉了酒,有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嗜睡,非常安静,而有的人就非常兴奋,会发酒疯。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吃下去的食物和人发生的化学反应也就不同,最终表现出的行为就有偏差。

  男人爱打游戏所以爱打架?

  专家:某些特定环境会诱发暴力行为

  无独有偶,最近有一则新闻也报道了跟打架有关的内容。美国佛罗里达州举办了一个以《饥饿游戏》为主题的夏令营。《饥饿游戏》是去年美国比较火的一部青少年冒险科幻电影,电影描述了一群人为了生存,必须相互残杀,直到最后决出一个优胜者。夏令营吸引了很多中小学生前来参加,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很多学生因为“太入戏”而渐渐变成了“杀戮狂”。

  一个游戏也会导致人性大变,这似乎又为男人爱打架找到了原因,因为很多男人都爱打游戏,特别是暴力游戏。

  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耿柳娜告诉记者,后天的环境对人的心理确实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行为的偏差。在生物心理学上,曾经有人也做过一个实验,发现一些游戏确实会诱导出儿童暴力的一面,实验和这个“饥饿游戏”很像,名叫“响尾蛇与鹰的实验”,又叫“洞穴实验”,在心理学教材上被誉为经典。

  这个实验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谢里夫提出,他的实验也是以夏令营的方式进行的。研究者共挑选了22名男孩。这些孩子平均年龄11岁,在俄克拉荷马城念小学五年级,身体健康,成绩中等。他们的家庭背景相似,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父母感情和睦。实验之前被试者之间完全不认识,而且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参加了一个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这些小男孩也发生了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

  洞穴实验表明

  竞争导致了过激行为产生

  谢里夫的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群体的建立和形成。男孩们到达营地后,研究者随机将他们分为两组,每个小组都不知道另一个小组的存在。在各自的小组里,小伙伴通过一起做事和玩游戏,形成了各自的规范和角色分化,有些能干的有威信的当了头头,而比较内向或不太会做事的就成了跑腿的小喽啰。两个组都给自己取了名字:响尾蛇队和老鹰队。

  第二阶段是群体间的竞争。一周之后,研究者暗中安排两队“巧合”地遇上了,并在他们之间开展了一系列竞赛活动,赢的那个队可以得到奖励。随着竞赛活动的开展,双方的矛盾便接踵而来。他们攻击对方,辱骂对方队员,团队意识变得更为强烈。当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双方的行动变得更加野蛮。

  第三阶段是两个群体间的合作。研究者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以增加两队成员间的交流机会。如一起吃饭、看电影、共同劳动等。然而研究者发现,简单地增加交流机会并不能缓和两队间的紧张气氛,他们仍相互敌视,攻击行为时有发生。

  对此,研究者改变了活动内容,他们组织了一些新的活动,每个活动都有一个超级目标,但这些目标需要两个队共同合作。经过一系列齐心协力的活动之后,研究者发现两队成员间的紧张气氛开始缓和。当野营结束时,绝大多数队员都同意乘一辆车回城,在途中,响尾蛇队还请全体队员一起喝麦乳精。

  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当人处在特定环境中时,会被诱发暴力的一面,特别是当竞争出现时。

  社会分工不同

  男孩从小接受的就是好动的教育

  耿柳娜说,洞穴实验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影响,而男人爱打架这一行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后天环境导致的。男人从出生后开始,接受的教育就和女人不同。比如买玩具的时候,大人往往会给女孩买布娃娃、毛公仔等玩具,而给男孩买的就是手枪、遥控汽车等动手型玩具。当和孩子玩游戏时,爸爸更喜欢跟男孩玩抓小偷、摔跤等运动型游戏,而和女孩可能最多就是玩玩捉迷藏的游戏。

  《婴儿的心理世界》一书中说:由于孩子性别的不同,父母往往有区别地对待他们,而这一点在父亲身上尤为明显。经观察,相对女婴而言,父亲同新生男婴玩耍的时间更长。孩子近两岁时,父亲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儿子身上,陪他们玩耍的时间是陪女儿的两倍。然而,父亲对女儿表现出更多的是温情。因此,父亲在孩子两性心理差异的形成及性别角色的逐渐认知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耿柳娜说,因为社会分工不同,男女的形象定位也不同,一般认为男孩就应该好动、调皮,做事要主动,男孩也就逐渐把这种认识内化,渐渐就形成了好斗的性格。

  那么如果在婴儿幼年时不给孩子性别教育,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会如何呢?男人是不是就不会表现出更好斗的一面呢?不一定!

  双胞胎实验证明

  男人天生更爱打架

  耿柳娜说,研究者把具有一模一样基因的双胞胎放在不同环境中养大,观察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冲动行为等,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人的暴力、攻击等行为大多数还是受遗传所影响。后天环境也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但其影响要比先天遗传稍弱一些。而同时大量的实验也证明,男孩确实比女孩更冲动,更具备攻击性性格,这些都是先天遗传导致的。

  不过,后天环境除了会诱发冲动型男人的打架行为,也会影响一部分人控制住自己的冲动情绪。有一个实验就表明,婴儿时期如果接受到更多的抚触,那长大后的性格就会比较温顺。

  美国学者哈洛曾用两只刚出生的小猕猴做过这样的实验,他给两只小猕猴提供了两个代理妈妈。一只小猕猴和一个“哺乳型妈妈”(一个悬挂有奶瓶的装置,能满足喝奶的需求)在一起,另一只小猕猴和一个不能哺乳,但配有毛绒垫子的“毛绒妈妈”在一起。结果显示,几天后,在“毛绒妈妈”那里满足了身体接触需求的小猴比有奶喝的小猴状态要好得多,情绪更安定。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