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花费究竟是多还是少 8月29日 人民日报 张贺
据媒体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近日透露中国每年“申遗”花费3亿元。我不知道这一数据从何而来、有何依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3亿元绝对是不够的。200多个项目一年才花掉3亿元,平均每个项目不到150万元,无论如何不能算多。
人民日报一评
近年来我国兴起的“申遗热”之所以饱受诟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舆论认为花费太大:登封的“天地之中”申遗,9年花费了8亿元;安阳殷墟申遗投入2.3亿元,开平碉楼花了1.36亿元,五台山仅景区整治搬迁等费用就花了8亿元……。“有什么必要花这么多钱去申遗?”“巨资申遗是不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类似的疑问不少。
说到底,我们对于自然与文化遗产还缺乏一种理性的认知和深沉的热爱,而只有这种建立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热爱,才会使人发自内心地产生以之为傲的情感,才会在行动上自觉地保护。而是否“申遗”倒在其次了。
网友声音
@rentianjin:申遗的关键在于:成功后到底能给百姓带来多少好处?
@天山:申遗变成了赚钱的路,已经和保护无关了。
现代快报再评
先有事实,后才有观点,这篇评论曲解了新闻由头。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在做客“金沙讲坛”时说,为了申遗,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总共要花大约3亿元。可评论却将“全国各个地方”误为“全国每年”,并除以200多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不到150万元,进而得出“无论如何不能算多”的结论。陈平的用意,是提醒各个地方应该冷静看待世界文化遗产,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盲目申报,是指申报过程花冤枉钱,并不包括维护、管理费用。公众对“申遗热”的疑问,主要指向缺少公众参与环节,程序缺乏透明,而最后将负担转移到百姓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