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三年,很多传媒界的朋友敏感地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差不多所有的民营企业都涉足了房地产。一时间,社会舆论对于国内企业的专业性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商人都是逐利的,企业为逐利而放弃主业,进入地产,专业还能做好吗?
由于我从事着调研企业的工作,所以两三年内,一直持续地观察着这个现象,现在我想是可以给出结论的时候了。
为什么很多企业,尤其是长三角范围内的民营企业都会涉足房地产开发呢?
首先,这是因为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有相当一批都进入从中型企业开始向大型化发展的过程当中。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民营企业向大型化发展,至少包括了几个方面:第一是生产工厂的多地化,这通常是由多种原因组成的:因为要缩短产销距离是一个主要原因;第二是总部的都市化,这主要是因为想吸收人才;第三是产业链拉长,很多企业既要向上游去做资源,又要向下游去形成销售渠道,所以也涉及到多地域发展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到了企业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比如说像生产工厂的多地化,企业在地域上的选择是有一定余地的。比如说有个公司要在东北设一个生产厂,那显然它既可以设在辽宁,又可以设在黑龙江。
而对于政府来说,这里就有一个招商引资的过程。到底是在辽宁,还是在黑龙江呢?对于企业来说,很显然就要看政府的招商条件了。而我们知道,通常这种招商条件的底线,政府是守不住的。招进多少商,引了多少资,这是政府官员们自己的政绩指标。而花了多少代价,给了什么条件,则是政府辖内的区域和百姓在付代价。
所以这两年来,政府给各个扩张中的工业企业的资源,真是给得越来越多。之前政府常常是动用财政资源的钱来做这种招商。我听说的最离奇的故事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说一个县委书记愿意给企业征好地、盖好房,甚至设备也可以做好,就希望那个经营者来经营。反倒是那个企业不太愿意破这种规则的底线,最后拒绝了。
而现在,政府的谈判条件常常是变化了。直接动用财政上的钱,官员们已经不太愿意了。因为这涉及政府内部的分配。不过资源还是非常乐意动用的,因为最终的买单人是公众。所以我看到有很多谈判当中,政府给企业土地资源是很普遍的事情。在政府官员的心目当中,给土地,其实就是给了企业一笔钱。
普遍到什么程度呢?普遍到一些大型企业集团,通常都会成立一个伴生的地产开发公司。因为公司大型化的过程当中,这种土地资源实在是来源多样化,全部委托别人开发,多少有点浪费,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一旦这种资源来源很稳定,成立一个业务部门来做这个事情,是很自然的。
这就是为什么长三角区域内那么多民营企业涉足地产的根本来源。
在这种原动力的推动之下,民企涉足房地产的门槛很低。而有一些民企在迈入这个门槛之后,发现地产是一个收益远高于其主业的行当,进而把房地产发展成自己主业的案例,当然也比比皆是。不过把政府给的土地做成员工宿舍的案例,也是一样多的。
那么,政府招商引资,能不能守住让步的底线?答案是很难。
通常而言,对于招商引资当中政府做出的让步,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很重要的答案,那就是让步的努力目标在于政府得到的是经济的增长,税收和就业的增加,这三项都是当政官员最为关心的要素。要在这三项收益面前守住底线,关键是要有内在和外在的约束使得当政者明白,他们代表的是本地人民利益,官员不过是作为这种利益的代理人在与企业谈判。只有意识到了这一点,官员对企业的让步才是有限的。而如果这其中官员的个人政绩利益在主导,我们很难看到政府统一的谈判底线会出现,而如果有人失守,不让步的政府才是最大的输家。
声音
每日经济新闻网:“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哪里利润高,就到哪里去。制造业原料成本、人力成本都在提高,而(产品)售价没有提高。另外,由于汇率的问题,外贸出口的成本也在提高。在房地产市场,土地是稀缺资源,中国又处在城市化进程,决定了开发房地产是一定有利润的。但这个利润是不是太高,还需要探讨。”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赵杭生表示。
央视网:我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我们卖3200元的双立人了。仅仅要是一个双立人这一个锅还好,已经有我们打造出来的很棒的品牌,会不会有一天也随着房地产的某种泡沫,或者像击鼓传花一样,假如出现了风险的时候,集体崩盘,那个时候损失的就不仅仅是房地产,会有改革30年遗留下来的很多品牌和著名的企业,那个时候百年老店会成为一种笑话。
羊城晚报:根据多年的观察,我可以肯定地说,许多民企是想方设法挤进房地产行业的。无论是IT行业,还是餐饮行业,都有许多民企涉及房地产。如果仅就买房投资而言,那是更加普遍。许多老板拥有多套甚至十多套住房,也是另外一种介入房地产的形式。问题是,由于经营情况不好,而房价持续高企不下,两相比较,买房强过经营企业,这才是令人担忧的。
上海证券报:地方政府不仅有土地一级开发的需要,也有产业落地的需要,政府不仅要卖地,还要通过扶持产业来带动地方经济、提升地方形象、为地方政府的政绩加分。”郭玉良告诉记者,而像大名城、华夏幸福这种有主题地产或园区地产开发经验的民营房企,自然与地方政府一拍即合,成就美妙联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