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亦湘,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这个名字恐怕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但在当年,他可是介绍陈云、张闻天等人入党的关键人物。如今,在武进潘家董家旦,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董亦湘故居被一片新建的安置小区包围着,也成了这里最后的“留守者”。
董亦湘的后人很纠结,老宅所在地块肯定是要拆了建安置小区的,那老宅何去何从?不拆,他们拿不到安置房;拆了,他们太心痛。葛小林 文/摄
安置小区里的“留守者”
□它有130多年历史,是中共早期革命家董亦湘的故居
7月16日,现代快报刊登了一则百年老宅的故事,苏州读者薛老先生看了报道后,特地给快报打来电话,他说常州有一座百年老宅,“再不重视,它可能就要变废墟了。”
薛先生说的老宅,正是董亦湘的故居,有着130多年的历史,如今“淹没在武进乡村一安置小区内,成了唯一的‘钉子户’。老宅的后人也不知道,是继续守着老宅,还是同意拆迁。”薛老先生感叹道,“那是董亦湘的故居啊,董亦湘是谁?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陈云、张闻天都是他介绍入党的,是他组建和参与了沪宁线沿线城市多个党组织的成立啊!”
在薛先生的联系下,记者找到了董亦湘的孙儿董汉良。在武进潘家董家旦一簇新的安置小区内,破败的老宅就蹲守在唯一一幢3层高的水泥瓦房后,显得有些突兀。
每逢雨天老宅就会漏雨
□5年前周边就开始拆迁建安置小区,老宅更显破旧
董汉良说,老宅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65平方米,建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原先为前后二进平房,每进八间,共有十六间房。现在只剩下第二进三间老房子,硬山式砖木结构。山墙内侧明排竖柱,南檐外超墙面60多厘米,鱼形穿枋头出露檐下,并饰有云纹浮雕,南向明间为半墙半窗的木格短窗,建筑颇具清代风格。“正中为厅堂,东厢房是爷爷董亦湘当年的卧室。”
记者看到,卧房与厅堂用芦苇作隔断,打开老式挂锁,只见里头摆着一张老式床,床楹用大理石装饰,旁边还有几个箱笼、梳妆台等物件。董亦湘当年用来办私塾的西厢房,后来养过猪羊,几经改造后如今空置。
站在老宅内,可以看到屋顶破瓦处漏下的阳光。董亦湘的儿媳妇,今年已经94岁的吴凤珍老人说,这几年老宅日渐破旧。“西面的一间与别人家的楼房相邻,前几年在拆楼房时,砖块大量掉落在故居的屋面上,使得西间屋面严重损坏,桁条也露在外面,如今每逢雨天室内就漏雨”。
其实早在2008年,董家旦就开始拆迁,建安置小区,如今整个董家旦就剩下董汉良的楼房和老宅没拆。
后人纠结老宅是拆是守
□希望政府部门加以修缮,作为红色宣传点
为祖父修缮老宅,一直是董汉良的心愿和坚持。今年已经63岁的董汉良和妻子靠在潘家老街上摆摊卖点日用品为生,收入微薄。
他说,“看着老宅一点点破旧下去,可是我们没有经济实力,也不知道该怎么修,我们很希望政府能将这处故居定为文保单位,由政府部门来修缮和管理,改造成纪念馆之类,今后也可以作为常州的红色宣传点。”
“当时,政府是要我们拆的,拆了给我们三套安置房,我们没同意。现在村上其他村民都住上了安置房,我们想想也难过,是继续守着老宅还是拆了算?”董汉良坦言,他很矛盾和纠结。“作为烈士的后人,我们希望能保住他的故居”。
是拆还是移建暂没定论
□老宅未被列入文保单位,文保部门今天去考察
董亦湘的故居真的要面临拆迁的命运吗?对此,武进雪堰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董亦湘故居的问题,他们也很头疼。
“作为从雪堰走出去的名人,我们镇上研讨了很多方案,曾专门找专家对老宅进行考察和修缮,也考虑过建董亦湘纪念馆等,甚至还考虑过是否将老宅移建到纪念碑附近,与纪念碑、纪念馆一起打造成纪念董亦湘场所,但最终都没有定论。”雪堰镇相关负责人坦言,“如果老宅不得不拆,我们也希望能够将董亦湘的精神传递下去。”
记者从武进区文广新局文物保护科了解到,常州文保名录中没有“董亦湘故居”,也就是说,这处老宅还没有列入常州文保单位。昨天,文物保护科科长黄建峰告诉记者,文保科已经联系了雪堰镇,今天将前往董家旦对老宅进行考察,以便进一步确认其价值。
董亦湘其人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都是常州人,故被称为“常州三杰”。然而,常州文史人士认为,常州应该有“四杰”,那一杰就是董亦湘。
据常州文史档案记载,董亦湘1896年出生在武进潘家桥董家旦村,名彦标,号亦湘,1918年秋进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当助理编辑,192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3年,董亦湘担任商务印书馆首个党小组组长,组员有沈雁冰(茅盾)、杨贤江、张国焘等13人。1923年8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董亦湘、沈雁冰、杨贤江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国民党,此后,董亦湘先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教育运动委员会委员、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等职,频繁往来于上海、无锡、苏州、吴江、丹阳、镇江等地宣传革命道理,广泛开展国民运动。
1925年5月,董亦湘任中共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先后发展了杨贤江、赵伯恒、恽雨棠、陈云、张闻天、孙冶芳等一批同志入党,并创立了无锡第一个党支部,还曾领导了上海著名的“五卅”运动和数千名商务工人的罢工运动。
1925年10月,董亦湘受党中央委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6月毕业后留校任教,邓小平等一批留学生在“中大”学习时,曾听过他授课。1933年初,董亦湘被派往苏联远东地区任军区党的全权代表。后来,他受王明、康生等人诬陷迫害,于1939年5月19日含冤去世。
1984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给予董亦湘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7年4月24日,国家民政部追认董亦湘为烈士,而后在潘家的后亭山上建立纪念碑,陈云同志为纪念碑题写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