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
并非所有被公众称为“无良教授”的学者都是“高知坏人”,但是这一冠名体现了公众对这些文化人的失望则是无疑的。
□时事评论员 刘洪波
自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礼“根叔”演讲告别官话,几年间大学校长的毕业演讲辞已经渐渐配得上校园“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今年清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陈吉宁校长最后一课的主题是“坚守良知”,做善良、正直、诚信、守信的人,拒绝做“高知坏人”。这个主题切中知识界的时风,不只值得清华的毕业生斩取,也涉及到大学教育的根基、知识阶层的价值。
“高知坏人”,毫无疑问已是今日很不少见的一种知识分子类型。荒谬的决策后面,有“高知坏人”做决策前的参议、决策后的宣导。突破底线的行为,不乏知识人的谅解和合理化解释。知识已经被明确为“工具理性”,因而,无须负载价值。一些学科已经宣告“不讲道德”,进而学科专家也不必讲道德,于是对着人们被洪水毁坏的家园大赞重建启动需求,“拉动GDP增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地以“反对道德大棒”为思考问题的原点,实际上是完成了行为的“去道德化”,怎么做都不必背负道德了。如果有利益,一个掌握了知识的人可以为主张相反的双方分别出具支持意见;如果能吸引关注或者显示智商,一个专业人员可以挑战基本道义和价值基准。
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来,知识和人才已经被放到很高的社会位置,曾经的“脑体倒挂”已经结束,脑力的优越感已经体现在方方面面。知识与人才的可尊重性已经变成了制度的一部分,但也渐已在社会上失去光环,专家被蔑称为“砖家”就是社会心理的显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非天经地义。
知识是否值得尊重,其实是一个问题。知识是可以为用的工具,就像机器和锤子,有力量,但我们使用机器和锤子,却不必对机器和锤子加以尊重。人才值得尊重,但首要并非基于才华。才华与知识一样,只是知识和才能与人结合在一起而已。人才值得尊重,首要在于人,一个具有才能的人是否值得尊重,取决于他的人性体现什么程度。“高知坏人”和“砖家”并非无知识,并非无才能,而是人性欠缺。
知性、智性,是一种人类能力;德性更是人类生活的前提。尊重知识和才具,忽视德性乃至排斥德性,已是时代的病症。人们在仰望财富和成功,同时视财富和成功不只是能力的体现,而且是道德的证明,至于穷人,则“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于是贫困者不仅是才能欠缺,而且道德上也有问题。前几天,清华大学法学教授易延友放言“强奸陪酒女比强奸良家妇女危害小”,不只显示了对犯罪危害性的专业理解偏差,更显示了一个法学家眼中的社会等级,使近代以来的人类平等价值蒙羞。易教授“雷语”一出,即被网友请进“无良教授”的行列。并非所有被公众称为“无良教授”的学者都是“高知坏人”,但是这一冠名体现了公众对这些文化人的失望则是无疑的。
知性与德性,原本并不对立。“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之所以与坚守相连,在于它无须树立什么,它属于“不虑而知”的底线,只是要不为外在所改变。“致良知”,要求高一些,是要将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教训本身就是德性的宣言。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故而今日人们往往呼唤大师,探讨大师为何不能出。然而,对照实情,今日大学,与其忧虑大师不出,何如忧虑德性不存?大学里、知识界,“高知坏人”和“砖家”靡集,斯文如星火,不知能否得传,又何须奢望大师,先且请回德性吧。
不是大师不出,而是德性见逐,这足以知今日大学已被损坏到何种程度。知识或还在增长,才具或还在养成,但道德在失陷,良知在崩塌。原因当然值得探讨,但正如贪官辈出纵有深层原因,不能使贪贿官员获得宽恕,环境、体制等原因也不能成为知识界“高知坏人”和“砖家”的遁辞。
传统村落正在给我们“打120”。
——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发起者冯骥才表示,中国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村落,而传统村落的消亡速度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