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柒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圈圈网
驻村党代表
射阳“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叫响全国
240个村有240个工作室
  射阳县千秋镇振兴村党代表正在接待来访的村民
  党代表们的工作手册、工作笔记和工作牌

  上周五,盐城市射阳县信访办的大门开着,当现代快报记者走进去时,里面的几位工作人员明显愣了一下。近两年来,他们的工作量骤然降了下来,最近几天,更是极少有人会冒着高温来到这里。

  “有啥事不是都去‘工作室’了吗?”一位工作人员嘟囔着。

  她口中的“工作室”,全称叫做“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全县240个村子,每个村子都有。当地村民大多叫不上来这个长长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习惯了“有事情找工作室”。

  据了解,从2012年4月才开始探索建立的“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当年就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目前已经开始在全江苏省推广。今年6月,该县应邀出席浦干院“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研讨会”,并交流发言。

  现代快报记者 贾磊 文/摄

  江北人到大上海

  射阳县看起来毫不起眼。

  这个相传因“精卫填海,后羿射日”而得名的小县城位于江苏北部,虽然新建了海港,但交通依然不发达。县里人们的钱包大多不鼓,生活节奏也慢,跟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县城里有许多新开的楼盘,满大街都是它们的广告,不过,开着载客三轮车的司机悄悄说,即使只卖3000多一平米,新楼盘依然有些销售不动。

  6月初,就在这个县城里的官员苦思冥想如何招商引资盘活经济的时候,一封邀请函被放到了射阳县委组织部长鞠烨平的桌子上。

  这封邀请函由上海发出,落款是“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

  “这个学院是国家级的干部学院,他们想邀请我们去参加一次讲座。”射阳县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徐建领说。邀请函上写得清楚,学院希望鞠烨平能够去讲一堂有关“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的课。

  “获邀的,除了许多知名学者教授,还有三个组织部,县级的,我们是唯一一个!”徐建领的话里满是自豪。

  6月24日的活动中,鞠烨平按照计划发言,他略带盐城口音的普通话,在一开始还引来阵阵窃笑,不过,随着他的慷慨陈词,倾听者逐渐安静下来。

  “以‘听民声、察民情、传民意、解民忧’为服务宗旨的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是上下沟通的‘连心桥’,2012年来,全县党代表共走访接待党员群众18600多人次,收集党员群众各类意见建议1800多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1900多个,提出议案121件……”鞠烨平说,从2012年4月才开始探索建立的“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室”,当年就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评为全省组织工作创新创优成果奖,目前已经开始在全江苏省推广。

  发言后,浦东干部管理学院的专家对于“工作室”的点评是“实用性极高”。

  这样的赞誉让几名来自小县城的干部马上昂起了头。

  “舶来品”落地生根

  也怪不得他们骄傲,“工作室”是他们想出来的。

  2003年起,射阳县就是江苏首批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县,探索党代会闭会期间党代表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探索工作虽

  然有些成效,但一直不明显。

  直到2012年初,在赴新加坡的一次考察学习中,当地医院定期带领义工服务团队到社区接待选民,为选民办实事的做法启发了鞠烨平。这位刚刚从盐城市委组织部调任射阳的组织部长马上开始思考,“能不能让这个舶来品在射阳生根?”

  为此,射阳县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开始探索。

  “一要培养党代表高度的政治自觉;二要实现科学化的资源配置;三要作出规范化的制度设计;四要形成社会化的工作合力;五要释放阳光化的监督效应。”在讲课时,鞠烨平这样总结。

  不过,在每一间“工作室”里,他们的想法被更加直接地贴在墙上,写在《工作手册》里。

  这些“工作室”大多就设在村委会的办公地点,门口挂着印有“党代表工作室”的金属牌,里面的墙上则挂着统一的标牌。办公环境简单,大多只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桌子上放着的身份牌显示,每间工作室里配备一名县党代表,两名镇党代表。

  “大多都是住在附近的党代表,这样他们比较方便。”一位县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介绍。根据规定,工作室的开放时间为每周一次,每次半天,这半天为接待日,村民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如果不能,则要记录、上报,请有关部门介入。

  “每一个问题都会有反馈。”不止一位村民这样说。

  虽然规定的开放时间只有半天,但几乎每一间工作室都“违规”——时常有村民忘了时间,跑上门来,大家都是乡里乡亲,谁也不忍心驳了面子。

  “现在忙多了。”一位同时在村里任职的党代表说。

  化解村民矛盾

  尽管听说要拍照片,他特地换上了新衣服,可黝黑的肤色和半挽起的裤脚,还是出卖了徐维彬的身份。这位合德镇友爱村的副书记,同时也是这个村工作室的党代表。

  “我从小就是在这个村里长大的,村里人都认识我,我也认识他们。”徐维彬说,本地人的身份让他处理起这些琐事来得心应手。

  虽然射阳县在上个世纪40年代才单独成县,但村里还是有些多年形成的家族,村里人遵循的规矩,时常是约定俗成的宗法。一旦闹起矛盾,不熟悉这些规矩,又没有足够权威的话,外人着实难以解决。

  “要是有矛盾,外面人绝对调解不了。”徐维彬跟记者描述起了自己上门调解矛盾时的样子。

  他大多时候步行过去,穿过敞开的大门后,开始大声呼喊着相亲的小名或辈分,到屋里后,少不得递烟端茶,再用最乡土语言,先聊家常,再跟别人聊起要解决的事,有时候,矛盾的双方都卖他一个面子,有时候,他还要摆酒调解。

  因为他的亲戚也在村里,一旦有涉及他们的,徐维彬就不得不避嫌了。“一般是让别的代表去,我们一共有三个嘛。”徐维彬说。

  处理矛盾纠纷,占据了这些党代表们很大一部分工作时间。

  翻开他们的工作记录,“父子分家矛盾”、“邻里宅基地矛盾”、“占据机耕路”之类的纠纷比比皆是。而党代表们的回复也充满了乡土气息,“至于你反映的情况,我们派人到实地看了一下,的确是这样,责令他把机耕路让出来,但是你不能把浮潮堵上,影响其他农户上水,我们一定会给你的问题解决掉,明天就派路胜宏队长一起去实地,把你们双方都带到那边,处理矛盾。”

  当然,村里的党代表们工作远不止于此,他们还负责解答上面的政策,将村民的要求传递到有关部门,监督某些公共工程。

  “我就曾经来问过大棚种植的问题,代表也不懂,就帮我打电话问的。”一位村民黄辉说。

  而因为党代表的介入,一些积年的问题得以解决的速度越来越快。

  千秋镇振兴村的村外有一座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小桥,前几年,小桥已经成了危桥,破败不堪。工作室没有成立之前,村民数度到村委会反映问题,可村里也是有心无力。没想到,当工作室成立后,接到村民反映的这个问题,几名党代表将之汇报到了县里,规划部门、建设部门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搭建桥梁,让双方对话

  “修桥”这件事被射阳县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反复提起,这并非因为这件事最有代表性,而是工作室本身的定位就是“桥梁”和“通道”。

  “就是让双方能够对上话,能够沟通。”射阳县委组织部部长鞠烨平说,这座“连心桥”的一端是上级党组织,另一端就是村“两委”。“保留一个通常的、理性的对话平台,意义重大。”采访中,不止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这样说。

  据介绍,射阳县、镇党代表每人都有一本《党代表工作手册》,定期联系党员群众,及时记载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各种形式,集中开展民情恳谈、信访接待等活动,收集整理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向党员群众发放《联系卡》,构建服务群众网络,随时反映基层情况。

  两年来,这个通畅的对话渠道作用逐渐显现。

  “他们办了很多实事,虽然有些事不大,但对老百姓来说足够了。”合德镇友爱村的退休书记顾明淳说。这位82岁的老人,曾经在这个村子当过近30年的领导,但他觉得,在当年,环境与现在“绝对不同”。

  “以前的村领导,主要是领着大家干活,上面有了政策,我也会告诉大家,但那个时候矛盾没有这么多,那个时候的人,集体意识强。”顾明淳说,他在1991年退休后,发现村里的环境在逐渐变化。“首先是大家想法多了,了解信息的渠道也都多了。”顾明淳说,后来,村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了,村子变得愈发“松散”。大家的摩擦、矛盾也越来越多,而且因为距离县城远,一般也不会有领导注意到这个村子。

  正当村里的老人们都担心不已时,“工作室”及时地出现了。

  “现在好多了,一些老上访户也都不上访了。”顾明淳说,如今的这些党代表,比他那时候强。

  老人的结论与射阳县信访办的工作人员的说法不谋而合,不止一位工作人员提起,去年到现在,工作好做多了。

  小县城的试验,很快吸引了外面的目光,如今,不只有中国浦东干部管理学院邀请射阳县委组织部上门讲课,想要上门取经的地方政府,也越来越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