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金专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都市圈圈网
收藏是发现之旅
鉴赏古物需要科学思维

  “它外观并不华丽,被放在一个落满灰尘的角落里,但是远远看去透出一丝文人的雅气。”提及自己收到的与清代诗人袁枚颇有渊源的砚台,国家宝玉石专家、金陵科技学院宝石学教授刘自强有些兴奋。他说,这个桃形砚台刚拿到手的时候,可以看到上面的落款,但是落款者的名字比较生疏,砚台用的是紫端石,砚面上有一条金线,材质优良,制作工艺是古代的。用手细细抚摸它的砚面、砚板,温顺、柔滑,妙似婴儿的肌肤,他认定这应该是个不凡之物,于是花了几百元买下了这个“被冷落”的文玩。

  在查阅大量的文字资料后,刘教授发现,原来这是袁枚送给他的女弟子佩珊的砚台。他追踪历史人物,了解到了曾长年生活在南京的随园主人袁枚,不仅是诗人,还是金陵大美食家,鼓励女子从事文学创作,收了很多女弟子。每当抚摸这个砚台,他都仿佛被带到了历史的情境中,沉浸在文化的收获里。

  在采访中,刘教授一再强调自己不是收藏家,也不是玩家,仅仅是鉴赏而已。收藏提高了他的审美。他很欣赏拥有着比例之美和釉色之美的宋代瓷器,以及在尺度上登峰造极的清代工艺品,认为好作品必须达到自然美学价值和工艺价值的高度统一。刘教授指出,收藏最终都要回归到文化上,提高鉴赏能力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和阅历。收藏是一个学习、反思、进步的过程,引导了他探索求知,培养了他对读书的兴趣,增加了他的文化经历。

  最后,刘教授提醒大家,真正的古物经过历史年轮的风月袭扰,一定会留下历史的痕迹。对于收藏而言,经验只是辅助,更重要的是科学的思维。他以民间爱好者喜欢收藏的古玉为例,指出鉴别古玉器应该先辨识其材料、沁色、皮壳、工艺、器形、纹饰,然后再判断其年代。一位朋友倾其毕生财力购买了一批玉器藏品,邀请刘教授去鉴赏。其中有一辆汉代玉牛车,貌似形神兼备,但仔细观察发现,其材质是青海玉,沁色是用碱烧出来的,车身连接处用的是502胶。“青海玉是上世纪70年代的发现,80年代开始开采和使用的矿产品,502胶更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按照科学的逻辑,这怎么可能是一个远古流传下来的古玉器呢?”刘教授推断。

  文/现代快报记者 周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