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情感心理作家,全国多家电视台、平面媒体特邀顾问。著有《真爱没那么累,幸福没那么贵》《情场不输人,职场不输阵》等书。
距离,是个微妙的东西。往往,它能决定一切的走向。
在谈话社交中,如何把握距离是个学问。通常的谈话分三步骤,先是相互寒暄,而后是交换信息,最后才是交流想法。
第一步骤属初步搭建关系的阶段。寒暄、相互奉捧。这三到五分钟里,是浅层交谈阶段,基本上聊到的话题是无用的。正常的社交礼仪中,开头通常不会说真话和难听的话。也是因为这个交谈的最初阶段里,两个人的脸是最热情、但心却是最戒备的。这第一步骤的三至五分钟,也是一个人际筛选的过程,若是彼此觉得是无进一步合作价值的人,会寒暄之后选择微笑道别。
留下来的人,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第二步骤。因这是个建立信任的阶段,最短亦需要8—10分钟的时间。这时候交谈的内容会涉及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话题,但这个阶段的沟通却以彼此间的互问互答为主,通常双方只会表述自己掌握的客观信息,基本不会表达自己对这些信息的看法和态度。这是因为双方还未真正达成信任的共识,而采取的自我保护措施。所以要切记一点,在交换信息的阶段,不要一味地询问对方的意见和看法。因彼此还未真正达成信任,一则你得不到真实的答案,二则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能进入第三交谈步骤的人,在社交场合基本就少之又少了。能进入交流想法阶段,可见双方间已经把彼此纳入了长久性交往的范围,这个阶段的交谈内容,已经到达了较为深层的沟通状态了。这时候的交谈双方基本已经在某方面达成了进一步交往的共识,也愿意更多地展露自己真实的观点和想法了。所以要记住一点,这时候去询问你最想从对方口中知晓的事实,才是有效的。
接下来再说说安全距离。美国心理学家邓肯提出的人际安全距离是1.2米。在公共场合里,与人交谈的距离应该保持这个数字标准,过远会显得疏离,过近会令对方感到威胁。
在交谈的前两个阶段中,必须要恪守安全距离。具体的距离数字以交谈时的舒适感为标准。在这开头的十分钟里,不要着急去拉近距离。等度过了交换信息的阶段后,若仍然有进一步沟通的愿望,可以尝试找机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比如,在聊到一些对对方表示关慰的话题时,可以尝试着上前一小步,这会让你的关心显得更真实、更急迫。再比如,你可以在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时候,用上前一步的方式,更近距离地去表达。这会令对方感到被信赖,有“你已把我当自己人”的安全感受。
安全距离在最初的沟通阶段,是必须遵守的法则。但过了最初的攀谈阶段,巧妙地去打破它,可以缩短彼此的心理间距。
安全距离逐渐缩短的这个过程中,也是一个亲密度不断增进的过程。当两个人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彼此心理上也会发生亲密变化:会更愿意认同这个距离自己最近的人,是自己最值得信赖的亲密朋友。
安全距离到亲密距离,就是这样发生转变的。安全距离也并非人人适用。懂得安全距离的人,会是大家喜欢的社交对象,但若不懂得缩短它,你也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很多人总说自己交不到真心朋友,大概是他一直站得太稳。
适当的时候,脚往前一步,心也才能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