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双塘路4号,南京潘益兴钟表维修店夹杂在众多杂货店、小饭店之间,显得很不起眼。很多南京人并不知道,潘益兴钟表店已经有104年的历史了,而现在的“掌门人”潘国金是潘益兴的曾孙。
昨天,年近60岁的潘国金希望能通过现代快报,找到对钟表以及钟表史感兴趣的志同道合者。如果有人愿意传承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潘国金也很乐意和对方切磋、交流。
现代快报记者 郝多 文/摄
四代人与钟表结缘
潘益兴钟表店里,至今还珍藏着不少上了年纪的挂钟,德国上世纪30年代的天文报刻钟,每一刻钟会报时,并发出优美的西敏寺乐曲,而日本的马头钟的历史也超过了80年,还有上世纪70年代的三五牌时钟,15天只要上一次发条。
潘益兴钟表店最早开设于1909年,当时,潘国金的太爷爷潘益兴28岁,“第一家店在现在的长乐路第一医院附近,第二家店在中华路241号,1958年,第一家店拆迁,到了1995年,中华路的店面也因为道路改造拆迁,2000年,潘益兴钟表店在双塘路恢复营业。”
“太爷是江宁人,那时搞钟表的都是江宁人。”潘国金说,那时都是家庭作坊,钟都是手工制作的,有时太爷会带一两个徒弟。”不过,潘国金说,由于手工制作,产量有限,每年一个作坊仅能造钟十余架。
明末清初南京生产的钟,品种多样,大多数还是一种名叫插屏钟的时钟,又名“本钟”,意为国产钟。
“长方形,用红木架支撑,看上去就像一架小屏风,很华丽。”潘国金说,一架本钟大概要12担米,只有有钱人家才买得起本钟,而普通人家反而用的都是洋钟。
想找人传承手艺
潘国金说,太爷那个时代,钟表匠都是自制工具,上世纪30年代,洋货渐渐取代本钟,而到了60年代,这些制作钟表的工具也被博物馆珍藏了起来。所以,虽然和太爷住在一起,但潘国金也只学到如何修理钟表,说起来,他不免有些遗憾。12岁到17岁,潘国金一直跟着太爷爷学了6年手艺。潘国金17岁时,92岁的潘益兴去世,这时,潘国金已经能熟练修理各种古钟。
“如今,在南京做钟表,能修理这类钟表的人已经很少了。”潘国金有些遗憾。据资料显示,清朝末年,南京有不少钟表店:评事街的刘桓升、大行宫的卢金宝、鼓楼大街的胡锦元,以及南门大街的潘益兴……当时南京共有21家造钟作坊,从业人员不足百人。“现在很多都改行了,还在做钟表的没几家了。”
而更让潘国金无奈的是,28岁的儿子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对钟表毫无兴趣。一想到手艺即将失传,潘国金就很伤感,“南京其实有很多收藏古玩钟表的人。”潘国金想通过现代快报,和一些志同道合者切磋一下,当然,如果遇到合适的,他也想将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
如果您有兴趣,可以拨打现代快报24小时热线96060,和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