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说起南捕厅17号,很多人都会想到“甘熙故居”。甘熙故居是包括南捕厅17号,南捕厅15、19号,及大板巷42、46号在内的一组古民居,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古民居,俗称“甘家大院”。
南京市民大都知道,以前甘家大院一直居住着甘家后人。不过,近日,市民洪怀义给《发现》周刊打来电话,称他的亲家卢美玲从小就住在南捕厅17号,并且他这位亲家,和甘家没有任何关系。卢家人为什么会住南捕厅17号?他们和甘家到底有没有关系?
现代快报记者 郝多/文
现代快报记者 李雨泽/摄
市民洪怀义:老馆长介绍,文学家卢前曾住南捕厅17号
现在的南捕厅17号,正门被封,只有从一旁的甘熙故居大门进入,往西走,就能看见南捕厅17号的五进穿堂式建筑。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老屋的围墙很高。整个院子呈规整的长方形,进深70米左右,可谓庭院深深。门窗雕刻非常精致,青瓦白墙,与院内绿树红花相映成趣。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民洪怀义曾随人大代表参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时任馆长给代表介绍了博物馆从筹建到正式成立的情况,以及发展规划。80年代初,全市开展了文物普查活动,发现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是四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群,也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护较完好的古民居。因系清代名人甘熙的故居,定名为“甘熙故居”,俗称“甘家大院”“九十九间半”。当时筹建处就设在南捕厅19号,“当时就说,今后将扩大范围,整体连成一片。在谈及17号时,馆长说,这里后来是甘家的姻亲、当时赫赫有名的文学和戏剧史论家卢前居住。”
大约一年后,洪怀义大儿子结婚。闲聊中,儿媳周洁说她小时候曾住在南捕厅17号,她妈妈卢美玲从小就是住在这里,后来才搬出去了。卢美玲为什么会住在甘家大院?她和甘家有什么关系呢?现代快报记者找到了如今住在御道街的卢美玲。
市民卢美玲:我是南捕厅17号的老居民
“8岁那年,我家从廖姓人手中买下17号”
卢美玲,1937年8月出生,如今已经76岁。据她说,她生下来三天后,因为抗日战争的原因,举家从南京老门东搬出,落脚在上海,而这一呆就是8年。
8岁时,卢美玲随家人回到南京,“听说是从一个姓廖的生意人手里买下了这所房子。”卢美玲说,爷爷和父亲都是做生意的,因此家底比较殷实,买下了这个大房子,“当时这个17号有7进,五六百平方米的样子。”
这么大的房子,花了多少钱买的,卢美玲说这个她不清楚,“好像也就几担米吧。”
买下房子后,因为太破旧了,卢美玲的爷爷将房子进行了翻修。“当时住了8个人,爸、妈、我、婶婶一家三口,还有爷爷、奶奶。”另外,卢美玲说,由于家里房子太大,爷爷还找了个门卫专门看门。
至于为什么会选中这所房子,卢美玲说,和现在大家买房子的想法一样,爷爷认为这个地点好,在市中心,旁边又是三山街商业中心,交通也方便。
“父辈和甘家有些来往,小辈没什么来往”
据卢美玲说,小时候她在附近的砂珠巷小学读书,放了学,小朋友都喜欢到她家里来写作业,最多的时候甚至有十几个同学,“我们家有个大花园,里面种了很多花,有牡丹、芍药,都是找人种,找人打理的。家里来了客人,都很羡慕。”
“我家的后门能通到甘家,甘家那时候住南捕厅15、19号,还有大板巷42号。”卢美玲说,那时候甘家特别喜欢搭台子唱戏,著名戏曲家甘贡三尤其喜欢唱戏,“我们小孩子就喜欢从后门去看热闹。”卢美玲说,父辈们和甘家会有一些来往,但就像现在的邻居一样,也只是打个招呼之类的,而他们小一辈则没有什么来往。
1959年,房改,因为被说房子太大,需要改造,7进的房子只给卢美玲他们一家留了第五进,其余的被国家征用。
1964年,卢美玲结婚,1967年生下孩子。当时由于卢美玲的爱人在外地工作,卢美玲仍然居住在南捕厅17号里面。
卢美玲问过家人,大家都不知道卢前是谁
1972年,当时在南京电子厂工作的卢美玲去武汉探亲,回来时,家里就被红卫兵占领了,一时间她没有地方住,最后被安排到南捕厅28号居住。
2001年,卢美玲正式搬出南捕厅,此时的17号,早已成为文保单位。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卢美玲在南捕厅17号住了多年,但却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是啊,这么多年,居然没拍照留念。”卢美玲只找到一张2001年,要离开南捕厅时,和弟媳妇儿的合影。
至于有人说,文学家卢前也曾在17号住过,卢美玲表示,对于这位同姓的名人,家里曾专门讨论过,结论是“都不认识这个人,压根就不知道这个人”。
民国的房产证上,17号房主确实姓卢
徐龙梅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研究员,她对于甘家大院的历史比较了解,据她介绍:“这些房子其实都是嘉庆时期慢慢开始盖的,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嘉庆初年,甘家先盖了大板巷42号,之后陆陆续续往外扩张,最终盖到南捕厅这里。
当年,民俗博物馆建立之初,曾有工作人员去查过房产资料,“不是我去查的,我们也只是听说,在民国的房产登记上,南捕厅17号是卢家登记的,具体是谁我也不清楚。而甘家则是一个叫甘鳌的登记的。”
徐龙梅说,她也听说过卢前曾住过南捕厅17号,但具体什么时期居住的她不清楚。徐龙梅还听说过另一个说法,就是南捕厅本是甘家的,后作为陪嫁陪出去了。因此,徐龙梅认为,“虽然最初房子肯定是甘家的,但到了民国时期,房子肯定就不是甘家的了,但是谁的不能确定。”
有资料显示,卢黻章曾是17号的主人
卢美玲的亲家洪怀义在建邺区档案局上班,对于这段历史,他一直很感兴趣。
他向记者提供了一份通知的复印件,落款是建邺区落实政策办公室,是2001年8月16日下发的,上面写的是“卢黻章,经批准,拟将原坐落南捕厅17号约211.9平方米已拆房屋折价补偿,请办理有关继承公证等事宜。”
下面的通知单领取人签章是卢美玲和卢正淼,据卢美玲说,卢黻章是她的爷爷,卢正淼则是她的堂弟。
有资料显示,卢前也曾经是17号的主人
而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编辑出版的《甘熙宅第2012首刊》里,则提到1981年南京市文物普查活动开始进行,发现这组古建筑群;1982年8月13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文物保护名单142处,甘熙故居位列其中。
在产权转移这一小段中又提到,当时南捕厅15、17、19号,里面全是居民住户,其中17号是民国文人卢前(字冀野)的家。
南捕厅17号住过卢前,这在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的书香》一书中也提到过。
此卢非彼卢,卢前从没住过南捕厅17号
资料显示,卢前出生于1905年,原名正绅,字冀野,1951年4月17日,卢前因高血压、肾脏病并发症在南京逝世,享年仅46岁。
虽然卢前毕业后曾受聘在金陵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央大学等大学讲授文学,但毕竟最终在南京去世,且在南京有家,书中提到他住过南捕厅17号,那他又是什么时候住的呢?
记者通过甘家友恭堂第七代、南财大教师甘櫯,联系上了卢前的儿子、现年71岁的卢佶,卢佶告诉记者,卢家早在清代就和甘家结亲,关系一直很亲密。不过,他明确表示,他家从没住过南捕厅17号。“我1942年在四川出生,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跟家人住在大板巷34号,一直到2001年拆迁。中间1951年时,因为门牌调整,大板巷34号改为大板巷26号。”
至于卢美玲和她的家人,卢佶表示,他知道南捕厅17号曾住过一家姓卢的,但那家人和他们家没有任何关系,“同姓只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