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发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圈圈网
杨鸿耀:跟随肖华挺进冀鲁边区
  杨鸿耀(1921-1987年):河北海兴县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31游击支队、八路军挺进纵队司令部、115师政治部、抗大分校、686团、华野三纵九师、22军197团任委员、秘书、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过鲁南、豫东、济南、淮海、渡江、解放舟山等战役。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中华人民共
  离休后的杨鸿耀在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
  杨鸿耀在符竹庭墓前敬礼
  杨鸿耀所写古体诗词
  杨鸿耀和夫人及大女儿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又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

  《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他们的传奇故事。

  在儿女们的记忆里,父亲杨鸿耀是一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在战争年代他征战沙场、九死一生,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直到去世,身上还留着四块弹片。和平年代,他忘我地工作,为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小小少年接受考验,连夜营救烈士遗属

  杨鸿耀1921年5月出生在河北省海兴县(原盐山县)高湾镇,杨鸿耀很小的时候,重视教育的父亲,就将他送进了学校读书。

  杨鸿耀的中学是在庆云中学上的,庆云县紧邻着海兴县,早在1928年,刘格平就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并经常在这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杨鸿耀自然而然地接受了革命思想,并一心向往革命。

  杨鸿耀的父亲是当地的开明绅士,在地方上颇受人尊敬。杨鸿耀的父亲和刘格平认识,他积极支持刘格平的抗日爱国活动,刘格平把秘密活动的地点安排在杨家。这既是对杨家的信任,也是借杨家做掩护。刘格平和其他同志举行秘密会议的时候,杨鸿耀也时常参与。因为他年纪小,不被人注意,所以联络开会人员、传递文件、掩护参会人员这样的任务就落在了他肩上。受其革命影响,小小年纪的杨鸿耀也成为组织的一员。

  加入组织后不久,杨鸿耀接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时,有位烈士的遗属包括8个月大的孩子被关押在盐山敌人的监狱里,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做工作,对方最终答应放人。可是,谁去将孤儿寡母接出来呢?如果敌人突然变卦,情况该多么危急!考虑到杨鸿耀年纪小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最终,任务落在了杨鸿耀肩上。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只身连夜赶往盐山,冒着生命危险将两人营救了出来。

  跟随肖华解救高树勋,高树勋馈赠小老乡黄呢子大衣

  1938年,八路军115师东进挺进纵队到达冀鲁边区。17岁的杨鸿耀,因为文化高而且写得一手好字,被调到挺进纵队给司令员肖华做秘书。到挺进纵队后,杨鸿耀参加了三次攻打灯明寺的战斗。

  1939年7月,他跟随肖华参加了解救国民党第十军团第一军军长高树勋的战斗。那是1939年7月11日夜,高树勋和所部2000多人在山东乐陵宁家寨被日军团团包围。危急时刻,高树勋向国民党兄弟部队求援,却没有回音。无奈,高树勋只好求助于八路军。肖华司令员接到电报后,立即率部急行军25公里,赶到宁家寨,击溃日军,救出高树勋。

  高树勋获救后,非常感激八路军,特意来到八路军115师挺进纵队司令部拜访肖华司令员。高树勋诚恳地对肖华说:“贵军所为实在令人钦佩,对鄙人教益不浅啊!”高树勋在和肖华交谈时,得知一直陪伴在肖华身边的秘书杨鸿耀与自己是同乡,都是盐山县人,又见八路军的生活条件很简陋,于是将一件从日军将领那里缴获来的黄呢子大衣送给了杨鸿耀。

  执教外国语学院,讲课不用看讲稿

  上世纪50年代,军队进入正规化建设时期,华东军区首批选拔优秀团以上干部到北京中央马列学院(后改为中央党校)学习,全军区共选送了两位干部,杨鸿耀是其中之一。在马列学院,杨鸿耀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58年,杨鸿耀调入总参工作,总参选拔一批优秀干部充实院校,杨鸿耀被选送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工作。那时候,军队院校人才非常缺乏,杨鸿耀这样既有战斗经历,又有扎实理论知识的人才更是缺乏,他认真备课,用马列主义哲学理论结合实战经验,给干部、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年后,很多当年的学员还记得他,一位已经成长为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学员告诉杨鸿耀的子女:“杨政委那时候给我们上课,一上午的课,讲三四个小时都不看讲义的。”

  在学员们眼里,杨鸿耀出口成章、口才了得,然而在儿女们的记忆里,父亲其实在课堂以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了上好课,经常废寝忘食备课到深夜。儿女们听母亲说过,父亲有次备课到深夜时竟累得吐血。

  筹办符竹庭牺牲四十周年纪念大会

  离休后的杨鸿耀,继续发挥余热,关心学院建设,经常为学院干部、学员做报告讲传统。积极参加军队和地方编写革命史和回忆录等活动,热心于党史工作。他曾担任过德州、赣榆、乐陵、临沂、洛阳、盐山、海兴等十几个党史办的成员,帮助当地回忆、整理并亲自撰写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因为这项工作,他常常要到各地出差,他一直坚持自费往返。1983年,在杨鸿耀的倡议下,江苏连云港赣榆县还举办了符竹庭烈士牺牲四十周年纪念大会。

  符竹庭的名字,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都非常陌生。但在杨鸿耀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符竹庭是一位有着卓越军事才华的将领,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八路军115师东进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杨鸿耀在挺进纵队期间,曾先后为肖华和符竹庭担任秘书,在他们的带领下参加过多次战斗。1943年11月26日,日军袭击赣榆旦头村,符竹庭率领部队反击,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晚年的杨鸿耀一直牵挂着老首长符竹庭,他知道,符竹庭牺牲时只有三十一岁,没有结婚,更没有儿女。1983年11月,是符竹庭牺牲四十周年,杨鸿耀建议在原115师修建的抗日山烈士陵园,组织纪念符竹庭烈士牺牲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杨鸿耀的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他本人还亲自奔赴各地,召集了几十名原115师的老战友们来参加了这次活动。

  2003年,是符竹庭牺牲六十周年,此时,杨鸿耀已经去世,子女们代表父亲来到了赣榆的烈士陵园,为陵园捐款并献上鲜花表达父亲对老首长永久的思念。

  【儿女眼中的父亲】

  杨鸿耀和夫人养育了八个儿女,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自己的成绩。儿女们记得,从小父母就教育他们,要热爱共产党,坚信共产主义,要严格要求自己。

  父母不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受“四人帮”迫害,但仍然保持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文革”结束后,有几个当年造反派来找父亲承认错误,他们都曾经整过父亲,来的时候都显得很忐忑。可父亲只是淡淡地说,要他们放下包袱,回去好好工作。

  父亲的表现,让儿女们多少有些愤愤不平,后来他们渐渐理解了父亲,父亲不记个人恩怨,宽以待人,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表现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老战士的宽大胸怀,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本色。

  谦虚、平和、待人友善的父亲,在战争年代、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无论是打攻坚战还是打阻击战,都能胜利完成战斗任务。他曾经被敌人捉去,面对严刑拷打依旧凛然大义,最终被成功营救;他曾经带领一个骑兵排,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护送密电码;他曾经多次负伤,临终前,身上还有四块没有取出的弹片……

  父亲的一生,对于儿女们来说,就像一部永远放不完的电影,历久弥新,每次回想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