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
又叫“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说话。
昨天, 南京红十字“星星”博爱资金成立,这是江苏首个关爱孤独症患儿的专项资金,成立现场给予10个孤独症贫困家庭,每户2000元的资助。在现场,一位特殊的家长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李云(化名)的两个孩子都是孤独症患儿,这在孤独症的家庭中并不多见,在常人看来,这个家庭的境况几乎绝望,而这位坚强妈妈,认为陪孩子成长也是一种经历,她最大心愿就是两个孩子生活能够自理。
她至今想不明白,为什么两个孩子都得了这种病
李云第一个孩子现在已经10岁了,是典型的孤独症患者,无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办法自己穿衣、吃饭,甚至语言沟通也有障碍。
孩子一般不与大人说话交流,睡觉也不安稳,大人带孩子也十分辛苦,精疲力尽是常有的事情。
“经常半夜里坐起来,就要玩,而且是自己一个人玩,不给玩就大吵大闹,有的时候甚至拿头撞门,做出过激举动。”李云说,虽然做过一些治疗,但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孩子一个人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让人束手无策。
第二孩子是个乖巧的女儿妞妞(化名),今年已经3岁半了,是在妈妈迫切想再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情况下出生的,尽管孕前检查包括生产后的评分,都没有异常,但有了第一个孩子的经历,一家人对第二个孩子的降临,仍然显然很紧张与担心。等到孩子八个月大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一点异常,“孩子整个身体好像软软的,也不愿意盯着人看。”到医院检查,又确诊为孤独症患者。
连续两个孩子都是同一种疾病,这让李云很为自己的人生感到不平,“家里没有一个人有过这个病,为什么连续两个孩子都是这个病?”时至今日,也无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辞职带孩子四处求医,只希望他们生活能自理
女儿确诊后,李云的工作就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了。“经理看我总是请假,就让我辞职。我想辞职也好,尽力照顾女儿。”李云一狠心,辞职专心照顾妞妞,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她老公身上。
昨天妞妞也来到了现场,漂亮的小姑娘似乎与正常孩子一样,只是稍显沉默,见到生人也不怎么说话。李云说,两个孩子虽然都是孤独症,但是一个特别闹腾,一个又特别安静。妞妞现在只能说“爸爸”“妈妈”等含糊的几个词,如果要喝水,还不会用手指,只是大人问喝水不喝水,她会点个头。看电视,如果遇到喜欢看的节目,妞妞就会将遥控器藏起来,如果要换台,则把遥控器给大人,自己不会换。
从今年开始,妞妞开始进行干预训练,持续四个月的疗程下来,李云看到了希望,“比治疗前好很多,原来孩子走路跌跌撞撞,现在走路稳了。”李云说,现在全家都在倾力给妞妞治病,如果妞妞能够生活自理,那么大家可以全身心照顾老大。如果两个孩子以后生活能够自理,那就更心满意足了。
除了面对茫然的未来,这家人生活也陷入了窘境中。一个疗程的治疗就需要1.6万元的费用,而持续的干预治疗还要继续下去。尽管昨天资助的2000元只能是杯水车薪,但对李云来说已经很满意。她说,现在生活压力也很大,但是只要孩子每天都有进步,心里就有个盼头。
[医生的话]
20年前的
第一批孤独症患儿
有的当了图书管理员
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中心专家陈玉珍说,一旦确诊为孤独症,将是终生残疾的疾病,但是如果早期干预,可以让一部分孩子有机会生活自理。“我们干预中心,20年前收治第一批孤独症患儿,现在他们长大,有的当了图书管理员,有的当了超市的理货员。”
陈玉珍说,家长重视程度、干预时间早晚,与孩子今后能不能生活自理、能康复到什么程度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这些孤独症孩子在2岁半之前就能发现异常,这就需要家长多多留心。确诊之后进行系统的治疗可以大大改善孩子今后的行为模式,但很多家长这方面意识较弱。医院一年确诊七八百名孤独症孩子,只有100多人来治疗。
医生建议,至少让孩子接受一个疗程4个月的系统训练,等家长基本掌握了相关方法再回家自己训练。
通讯员 徐晓蓉
现代快报记者 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