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南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4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鞋匠写下内疚悼母文
文章不长,装满儿子对母亲的眷恋,还有深深的内疚:子欲养而亲不待
  扫描二维码,看记者对老杨的采访
  现代快报记者 张楚洁 拍摄/制作

  现在才知道,每次回家看望您,您都说家里什么都好,不要挂念,撵我赶快到城里苦钱。

  当我真的走时,您又站在路边,不肯回家,看着我渐渐走远。

  刚刚过去的清明,修鞋匠杨锦松从南京赶回淮安洪泽老家,给母亲扫墓。站在老宅里,看着满地落叶,他意识到,母亲再也不会笑着迎上来了……这些年,母子俩离多聚少,杨锦松几个月才回去一趟,看望年迈的母亲。为此,他深感内疚。回到南京后,老杨趴到桌前,一笔一画,写下对母亲的思念。

  杨锦松的母亲养育了7个儿女,他排行老四。十多年前,陆续有乡亲外出打工。母亲也支持儿女们到城里苦钱。2000年,当年40多岁的杨锦松拖家带口来到南京,在张府园支起修鞋摊。

  这些年,老杨夫妻俩凭着勤劳能干,在南京扎了根。而母亲的身体状况渐渐不如从前。杨家的兄弟姊妹都孝顺,劝母亲搬到自家住。但老人挂念老宅,在儿女家住不了两天,就要回去。“大哥还住在村里,我们只好给他钱,让他照顾独居的母亲。”

  今年春节前,杨锦松一家回到洪泽。他没想到,这是自己和母亲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正月初七,母亲的身体不行了。晚上八九点,人就没了。”老杨说,93岁的母亲久病不治,她是看到儿孙都过上了好日子,才安心离去的。

  老杨懊恼地说,他曾想让老婆回家种地、照顾母亲,自己留在南京修鞋挣钱就行了。可这个想法还没付诸实践,老人就不在了。

  4月4日,清明,杨锦松回家扫墓。再也见不到母亲的身影,他触景生情,泪流满面。当晚,回到南京家中,老杨的心情仍无法平静,他写下悼文《清明忆母》。文章不长,却装满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眷恋。

  “以前,乡亲们知道母亲一个人在家,白天会过去陪她说话。可到了晚上,母亲还是孤零零一个人。当她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不在她的身边。”杨锦松说,想到形单影只的母亲,十分揪心。他自认为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责任,一直无法释怀。

  4月7日,老杨来到现代快报,把写好的悼文交到记者手上。他说,以往总认为多给钱,父母就能幸福。“现在我体会到什么叫‘子欲养而亲不待’。早点清醒,早点行动,迟了后悔是无用的。”

  “我快60岁了,一直忙着自己的小家庭,让儿子过上好日子。到头来,却没有好好珍惜照顾母亲的机会……”昨天下午,张府园鞋摊前,杨锦松停下手里的活,讲起母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现代快报记者准备离开时,老杨又轻轻说了一句:“母亲不在了,但我每年还会回老家看看。”说完,他埋头干起活来,厚厚的镜片下,泪花闪烁。

  杨锦松的《清明忆母》原文:

  我妈是春节正月初七去世的,到今天清明节已是七七第六天。由于妈妈在世经常表扬我们七个儿女对她很孝顺,活到九十岁够知足够幸福。所以,大舅小舅没有指责我们,整个丧事办得很成功。

  往年清明节,都是我妈在家事先把祭品准备好。今年妈妈不在了,我得在南京把祭品买好。我们洪泽离南京一百五十多公里,人急车快两个多小时就到家。我推开大门,院里落满枯枝烂叶,悲情陡升。妈妈活着虽然年老,还是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像模像样。乡邻见状,劝我不要难过,“老太太经常夸你们儿女孝顺,生活没话说。每当提到儿媳帮她清理锅灶,孙媳帮她端饭洗脸,重孙女和她一起玩时,她满脸笑容,非常开心。”我听到这些,心里更难受。这样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它看得何等的金贵,何等的稀罕!难怪我每次给她钱,她都拒绝,说要钱没用。真的,钱能买到骨肉般的体贴么,钱能代替孝心么?现在,我如梦惊醒,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妈妈!不孝的儿子对不起您,现在才知道,每次回家看望您,您都说家里什么都好,不要挂念,撵我赶快到城里苦钱。当我真的走时,您又站在路边,不肯回家,看着我渐渐走远。其实,您嘴上撵我快走,心里是多么舍不得我走,看一眼还想看一眼。

  妈妈!不孝的儿子对不起您,现在才知道,那一次您跟我讲,养了十几年的老猫,临终前看着小猫一个个吃饱了,玩得很开心,它才慢慢走了,再也没有回家。其实,您的母爱像老猫一样伟大。

  妈妈!您已仙去,不孝的儿子现在什么都知道有何用?痛心疾首有何用?纸钱鲜花又有何用?

  现代快报记者 付瑞利/文 李雨泽/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