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7版:新市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圈圈网
志愿者们和“豆妈妈”一起包饺子
社区老人享受“饺子宴”
  老奶奶吃“爱心饺子”
  志愿者为老爷爷端上水饺
  “豆妈妈”指导志愿者们包饺子

  和“豆妈妈”一起包饺子

  2012年7月,淮海路社区创办起了“银发爱心餐桌”,运行半年时间下来,来这里吃饭的老人都说,“银发餐桌”方便卫生,饭菜营养可口。大家都对来“银发餐桌”志愿服务的66岁老人周维华赞不绝口。她烧得一手好菜,还专门为老人们设计菜谱。原本不大容易烧烂的豇豆、四季豆、毛豆,经她的手,都烧得特别好吃,所以大家亲切地称她“豆妈妈”。

  前两天,中国建设银行南京审计分部团支部书记顾海燕,来到淮海路社区“银发爱心餐桌”,找“豆妈妈”商议菜谱。“给老人们包一回饺子吧。”周维华提议,因为平常餐桌志愿者人手紧,要给20多位老人包一回饺子不容易,“这次有这么多志愿者来帮忙,肯定没问题。”

  为此,志愿者们和“豆妈妈”前天就开始为饺子宴忙活起来。“这肉馅得多绞几遍,变成肉糜,再和入剁碎的大白菜。”“豆妈妈”细心周到,生怕老人嚼不动、不消化。“肉馅不能太腻,也不能太咸,总之给老人做饭,要掌握‘三低原则’,即低糖、低盐、低油。”志愿者们听了纷纷点头。

  昨天上午,十多位志愿者一起来和“豆妈妈”包饺子。不少人看着眼前已经和好的馅料和饺皮子,不知如何下手。

  “看我这两排饺子就了解进化的过程了。”志愿者张鹏指着饺子说,这是他第一次包饺子,老家都是包大馄饨,“我包的饺子,从原先扁扁的蛋饺形状,变得越来越饱满,最后像模像样地能立起来了。”“豆妈妈”手把手地教,张鹏学得很快。

  想吃什么菜,告诉“豆妈妈”

  不过,再看“豆妈妈”和餐桌志愿服务者陈玉珍、杨红娣、达世英等几位阿姨包的饺子,志愿者们只有佩服的份了。“个个有型,到底是有几十年做饭经验了。”其实,不光是包饺子,这几位阿姨个个都是烹饪高手,她们来“银发餐桌”为老人烧饭,都是志愿服务,不计回报。每天中午忙完回到家,已是两三点。不过“豆妈妈”说,老人们吃完饭后,临走时都会跟她说谢谢,“能够得到老人的认可,再苦再累也知足了。”

  淮海路社区主任周蓉介绍,在“银发餐桌”,老人每人每天只需交8元,就可吃到三菜一汤,而实际上,在这里的很多老人都享受优惠价。“三无”老人、低保户老人、生活自理困难的空巢老人等,都可享受2元的就餐补助,即花6元就可吃一顿丰盛的午餐。“我每天花6元钱,可以吃两顿。”今年87岁的姚露老人说,每天中午她总会带一个饭盒来,吃不完的就打包带回家。“有时候我特别想吃什么菜了,只要跟‘豆妈妈’说,她都会想办法尽量满足。”

  志愿者们约定,定期来为老人服务

  忙活了一上午,第一锅饺子出锅了,志愿者们特别开心,将第一碗饺子端到了91岁老人朱金山的面前。“奶奶,您的年纪最大,您先吃。”“奶奶,您尝尝好不好吃,够不够软?要不要再煮煮?”

  朱金山老奶奶虽然装了假牙,但嚼起东西来还是有点吃力,她将一只饺子分成三块,一块块地放入嘴里,笑呵呵地说:“香,真香。”

  聊天中,志愿者们得知,和朱金山老人一样,社区有很多老人都已是八九十岁高龄,但儿女不在身边,一个人住。“那以后我们就多来看看您,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来给您烧饭吃。”志愿者李星说,他的爷爷奶奶也都在老家,一年中就过年回家,才能照顾老人。“要是有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老人的队伍,那我的爷爷奶奶也会得到更多关爱。”

  “是啊,服务老人,就是服务将来的自己。”志愿者们约定,今后将定期前来“银发爱心餐桌”服务,哪怕只是为老人烧一顿饭,洗一次碗。

  见习记者 张玉洁 现代快报记者 仲茜 孙羽霖 钟晓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