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小日子·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都市圈圈网
马世民的战地日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友情提供

  这是一本关于爱、战斗与死亡的成长之书,讲述了马世民参加法国雇佣军“艰难困苦”的五年,同时也是“破茧成蝶”的五年。魔鬼般的军事训练,极端天气的考验,生死存亡的较量,以及无数次几乎无法承受的“挫折艰难”,成就了马世民“永不放弃”的人生信念。

  试读章节

  ▲

  新兵上路

  我一大早就醒来。当黎明的第一缕灰色挤走黑夜时,我终于下定决心动身。到早上八点,我已搭上地铁前往文森(Vincennes)的旧堡垒——外籍兵团的招募中心。地铁里没几个人,清一色的都板着脸,一副经典的周一早晨表情。大概别人看我也一样。

  从文森地铁站下来后我走过几条街,抵达旧堡垒(Old Fort)庞大的入口。墙上的匾牌有个简单的公告:外籍兵团——雇用办公室——全天营业。

  两扇巨大的门没经我捶几下就开了。然后我踏进铺着卵石的庭院里,迎面遇上这辈子见到的第一个外籍士兵。他穿着卡其服,系着蓝色腰带和亮红色肩章。他头上的白色平顶军帽配上底下的白色绑腿,那模样令人印象深刻。反倒是他身上那支老式步枪看起来没什么稀奇。他甩手关上大门,点头示意我跟他走。

  我被带到一个门上刻着“BUREAU DE SEMAINE”的房间,我猜那是代表总务办公室之类的。那是个相当简陋的房间,光在木地板上摆了套木头桌椅。一两张陈旧的相片无力地悬挂在墙上,展示兵团士兵身穿军装开着坦克穿越沙漠、行军于香榭丽舍大道的场景。桌子后面坐着一位中士。他上下打量了我一会儿,却没说任何话。我打破沉寂用英语告诉他,我是来应征外籍兵团的。他回应的表情是诧异加同情。他以夹杂着德国口音的英文问我:为什么?

  我以想要冒险刺激等老套的理由回答他,他却说我来错了地方。他说在外籍兵团里的五年将会冗长而又艰苦,告诫我最好抛掉英国人对外籍士兵所持的浪漫想法,最好离开这里重新慎重考虑。我说自己早已经过深思熟虑,才不惜远道而来。最终他叹了口气说“好吧”,才领着我上楼,来到一个礼堂。礼堂里有四十来个人,沿着墙边的板凳坐成一圈。

  我一进去,八十只眼睛瞬间全都聚焦在我身上,而我也迅速扫视。眼前没有一张脸能让我说出“他与我很像”或是“我们有某些地方相似”之类的结论。顷刻间我意识到自己与这群人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我选了长板凳末端的空位坐下,尴尬地盯着自己的双脚,却明显感觉到所有人都正盯着我。这群人的外貌可谓惊人的混杂,有黑皮肤、灰皮肤、白皮肤、棕皮肤,有山羊胡、八字胡,有秃头的、长发的,衣着打扮也五花八门。然而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个个看起来都刚强粗犷,和我相差十万八千里。我恨不得自己穿的是牛仔裤旧毛衣,而非现在的西装背心三件套的蠢模样。

  房间那头有几个人发出嘲讽的窃笑声。我尽量避开他们的视线,却难免浑身发热。我们就这样坐了好一阵子,直到一位军官走进来,后头跟了几位穿着白色大衣的人。我们被命令除了内裤全部脱光。接着我们一个个被叫去做一连串的医疗检查。两个小时后才结束,我们也再次坐回板凳上。检查也令人放胆交谈。他们以不同的语言相互聊天,多数是德语。此时我并没有与人说话,心里纠结着是不是该去赶六点的飞机从欧里机场直接回伦敦。

  又一个小时过去了,那军官回来了,身旁跟着总务办公室那位一开始接待我的中士。军官用法语宣布了一些事,我听着大致是他们只需留下七个人,其余的可以离开了。果然,他们念出七个名字,而我是其中之一。

  作者介绍

  马世民 (Simon Murray),英国人,19岁时加入法国外籍兵团服役五年,退役后加入怡和洋行 (Jardine Matheson)工作。1984年,他出任和记黄埔董事、总经理,在任期间促成多宗大型发展,包括收购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是李嘉诚的得力爱将。1994年起出任德意志银行亚太区行政总裁,1998年开设基金公司,并在世界各地投资电讯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