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百岁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都市圈圈网
从前的中华中学
女生要学化妆学家政
  校园内的“校史墙”,墙左侧是学校创始人马林的肖像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摄
  邵镜三
  蔡汝霖
  鲍文年
  中华路369号内
  建于1899年的“劳动楼”

  从1899年创建至今,南京市中华中学,已经走过了113年。如今,在中华路369号中华中学初中部校园内,依然有一幢和学校同龄的灰色楼房静静矗立。这所学校的创始人叫威廉姆·爱德华·麦克林,他有个响当当的中文名——马林。马林,也是南京鼓楼医院的创始人。1899年马林创校时,学校的名字叫基督中学,后更名为育群中学。此后,又多次易名,1983年定名为南京市中华中学。

  女校开啥特色课

  在中华中学的校史中,解放前,有过明育女中,育群中学也是男女同校分班,解放后,曾是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一直,都非常重视女子教育。在51届校友邵铎贤的回忆中,几位历任的中国籍校长,都非常重视女子走出家门,读书认字。

  

  倡导女子读书

  1926-1929年任校长的邵镜三,还有1930-1935年任校长的鲍文年,1929-1930年、1936-1951年两任校长的蔡汝霖,这三位,给邵铎贤的印象深刻,因为邵铎贤与邵镜三和鲍文年,都有亲戚关系,虽然两位任校长时,他还未出生,但不显陌生。而蔡先生做过他5年的校长。他认为,这三位校长的风格都非常统一,都非常重视妇女的教育。

  在办学的过程中,三位校长,积极提倡妇女入校读书。当年邵铎贤的母亲,就是在校长邵镜三的宣传和帮助下,走出了家门,读书认字。他们认为,妇女都能读书认字,国家才有兴旺发达的前程。

  学家政也学化妆

  当时的女子教育,非常注重仪容仪表,一位1945年进校的女校友回忆:当时的女生,一律穿阴丹士林旗袍,短发,黑布鞋,白短袜。感觉非常精神。而且,中华中学在解放前,女子教育也有教学生学化妆、服饰搭配的课,这都是倡导女性,要塑造一个美好的形象。

  在和男生一样,开设普通文化课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也在女生中开设。课堂上,教学生动手制作小手工艺品,如纺织,用废纸做假水果、器皿,剪纸,雕刻等。在高年级女生中,专门开设家政课,用针线做小孩穿的老虎鞋,学包饺子。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可以养小兔子,可以写生、种花,到郊外捞来小蝌蚪喂养,观察其生长变化,采摘桑叶,饲养蚕宝宝等,校园生活很活跃。

  英语老师有绝招

  以前,中华中学的学生学习负担重吗?都用什么教材?他们有什么特长、优势?

  

  每天家庭作业只花一小时

  一位校友回忆,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学生的家庭作业,最多只用一个小时完成,流行着“大考大玩,小考小玩”的说法,学习负担不重。

  其原因就是,平时课堂上,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没有一个思想不集中的。那时老师还提倡,在教新课前,学生先行预习,所以老师常常在讲课做课堂作业时,讲解一种解题方式时,学生可用多种方式解题,触类旁通,效果极佳。期末考试,老师留给学生的复习时间也比较长,学生就常利用来做些课外活动,所以有大玩、小玩之说。

  选教材学生可以提意见

  现在,学生所学的教材,一般都是统一的,由教育局或学校来决定用哪个版本。而当年育群中学,英语课该选什么教材,学生拥有自主权。

  在蔡汝霖任校长时期,蔡校长让授课老师拿了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出版社等好几个版本的教材,先征询学生的意见,再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认为,开明出版社的教科书内容丰富,虽有一些难度,但课程编排深入浅出,短语也顺畅易学,最终被选定为教科书。

  第一节英语课 就说“洋话”

  当时这是一所教会学校,非常重视英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都很高。

  1948届校友任国瑞回忆,入学后的第一节英语课,就令大家开了眼界。老师走上讲台,一不读课文,二不教字母,对着同学就讲起了“洋话”,不管你懂与不懂,同学们像是遇到一个不会中文的老外,语言不通急得无所适从。

  一连几个星期,大家连蒙带猜,一边比划一边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才逐渐练出了点胆子,憋着劲模仿起老师的“洋话”来。后来,老师才教字母练发音,至于读课文,解析语法,好像已经是大家能用英语简单对话之后的事了。这样营造异域环境,逼着学生绝地求生。先说话,再认字,再读课文,分析语法的效果不错,符合人类掌握语言的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不再羞涩胆怯,学着唱英文歌 ,用外语单词做接龙游戏。

  学校历史

  一校两址

  从男女分校到同校

  

  1899年创建时,学校名为基督中学,当时校址在中华路344号,只收男生。1926年更名为爱群中学,首任的中方校长是邵镜三。同年,又在中华路369号(爱群中学对面)创办明育女中。1929年,两校合并更名为育群中学。南京沦陷期间,育群中学曾先后迁至江宁县湖熟镇、上海黄浦区、江西赣县办学。后来,又回到了中华路。

  至今,中华路369号仍是中华中学的校址之一。

  走进中华路369号,在校园一隅,灰色的劳动楼非常醒目。现在,这里主要是老师的办公场所。在劳动楼的入口,有一块黑底烫金的牌子,标明了这幢建筑的身份:育群中学旧址,属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文字说明中写道:该处原为美国基督教人士马林博士,创办的育群中学。建于1899年,砖木结构,具有早期西方现代建筑风格。

  忧国忧民的学子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中华中学,学生的家庭都比较富裕,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这些学生的爱国热情,并不逊于普通平民学校的学生。

  

  冯玉祥教学生别怕“小诈骗”

  育群中学素有爱国传统。抗战前夕,当时的校长鲍文年,多次邀请爱国名将冯玉祥到校演讲,宣传爱国思想。

  育群中学当年的工作人员曾回忆,一天,冯玉祥穿着灰粗布大褂,独自来到育群中学。他虽然身居高位,却是“当官不像官”。冯将军身材魁梧,声如洪钟,善于宣传。在育群中学男子部体育馆,他向大家大声疾呼:千万不要害怕“小诈骗”(诈骗为英文Japan的谐音),你越怕它,它就越是得寸进尺。它地小人少,而我地大人众,它区区小国,何足惧哉!这一番风趣有力的话语,说得听众欢声四起,掌声如雷。

  当时,冯将军还说,只要同胞们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就一定能打败日本侵略者。听了冯将军的演说,师生都感到精神振奋,悲观情绪一扫而空。

  学校里的进步女学生

  育群中学时代,学校以女子部为主。

  1946年暑假以后,高一的学生禹淑清和王珆珍,接触了一些进步人士 ,两人常常去阅读革命报刊,逐渐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到一起。

  1947年,京、沪、苏、杭大专院校学生在南京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国民党政府对学生进行镇压,当时,学校的一些进步学生,流着泪跑到中大宿舍,慰问受伤的学生。

  1947年秋,女同学们还组织苦儿识字班活动,在午朝门棚户区,把赤膊光脚的娃娃聚到城门洞里,用自己油印的简单的识字课本,教孩子们识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