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8版:将军秘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12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圈圈网
张纯青在军调谈判中战斗到最后一刻
  1946年,国共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合影,右一为张纯青
  1953年,张纯青与朝鲜人民军联络官合影
  张纯青与夫人孙久新(右一)请英雄黄继光的母亲到家中作客
  1990年的全家福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又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

  《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他们的传奇故事。

  张纯青(1921—1999):江苏扬州人。1938年2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山西昔阳晋东游击队九龙支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29师新10旅28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太行第2军分区政治部组织干事,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太原小组中共代表,晋冀鲁豫军区第9纵队政治部干部科科长,9纵26旅(15军44师前身)78团政治处主任,汝河独立团政委,第二野战军15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组织部部长,干部管理部部长,15军29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5军45师政委,空降兵15军43师政委,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主任、军政委,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9年2月18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9岁。

  “最后一次会议我一个人留下!”1946年,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太原小组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之前,张纯青和小组的其他中共代表这样说。当时国共谈判破裂,为了掩护首长安全转移撤离谈判驻地,张纯青临危不惧,提议军调部太原小组的其他中共成员潜回敌后根据地,而他一人留下与敌人作最后一次周旋。

  这仅仅是张纯青革命生涯中的一笔,但他置生死而不顾的英雄主义气概,却由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抗日

  1921年8月,张纯青出生于江苏扬州市一个职员家庭。学生时代的他,就爱读进步书籍,关心时局的变化,很早就受到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影响,立志不做亡国奴,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张纯青到武汉投奔亲戚。在革命思想的感召下,还在读中学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张纯青担任山西昔阳晋东游击队九龙支队政治指导员时,打了他人生的第一仗,打掉了日本人的两辆卡车。后来,游击队在山西不断壮大发展,形成了八路军129师领导下的一支部队。后来,张纯青在129师新10旅政治部任职,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邀赴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同年10月10日,双方又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张纯青的革命生涯中不得不提的一笔,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当时,他担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太原小组中共代表,多次参与执行与美蒋代表谈判的任务。

  临危不惧,留到最后与敌人周旋

  当时,美国应国民政府之邀,到中国参与国共双方军事调停事务,三方成立了“三人委员会”,在“三人委员会”的领导下,1945年12月初在北平成立了“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1946年2月,张纯青被抽调去军调部工作,成为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太原小组的中共代表。

  当时,四纵司令员陈赓是军调部太原小组的直接领导人,军调部太原小组驻扎在太原大酒店内。一天,张纯青奉命去火车站接陈赓,可连续在火车站等了三天都没接到人。那天张纯青回到酒店,发现有个人睡在他的房间,盖着他的被子。张纯青大吃一惊: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陈赓!原来,因为担心被特务暗害,陈赓化了装,所以张纯青才会在火车站跟他“擦肩而过”。

  太原小组中共成员有七八人,张纯青被叶剑英、郑介民等三方委任为少校参谋,作为中共方面的发言人,他的照片还登上了《太原日报》的头版。

  在这期间,张纯青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方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在刘建勋领导下,多次粉碎敌人的阴谋。

  当国共谈判破裂后,外地的军调部小组成员屡遭暗害。在这种严峻的情势下,为了掩护首长和其他同志的安全,张纯青临危不惧,连夜在党小组紧急会议上提议军调部太原小组的中共成员潜回敌后根据地,坚决要求他一人留下与敌人周旋。“最后一次会议我一个人留下!”张纯青说,“杀了我不就杀了一个少校吗?你们都是老红军,是革命的宝贵财富……”

  就这样,张纯青不顾生命危险留下了,太原小组的最后一次谈判会议上,他是中共方面的唯一代表。

  张纯青后来一直保存着1946年9月3日,国共军事调处执行部派遣执行小组成员张纯青的全套手续及其他实物(原件已全部捐给15军军史馆)。这一纸证明,见证了张纯青的义举。

  参加双堆集战役

  在废墟中被找到

  在解放战争时期,张纯青参加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位于淮北市濉溪县东南部的双堆集,因为淮海战役的一场关键战斗在此发生而闻名。张纯青参加了那一场恶仗。

  1948年11月22日,淮海战役进行到第二阶段,我军将歼击目标定为国民党的黄维兵团,决定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和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于浍河南北地区;以华东野战军主力分别阻击徐州、蚌埠可能出援的国民党军,确保围歼黄维兵团。

  当时,在第9纵队26旅78团担任政治处主任的张纯青奉命率部攻占一个大村庄。前一夜,他剃了光头,手持卡宾枪下到基层连队,战士们一看就知道,明天肯定是一场恶战。

  按照战略部署,张纯青率部从村东打到村西,团参谋长陈鸿汉率部从村西打到村东,对敌人形成东西夹击,以图全歼。面对敌人重型炮弹的攻击,张纯青和战友们冲锋陷阵,冒着枪林弹雨穿越火线……当突击队攻击到村西时,张纯青被震晕了过去,他后来耳朵不好就是因为炮弹把耳膜震坏了。

  后来,老战友在废墟中发现他,摸着他的脖子看看还有没有脉动。这时,张纯青正好苏醒了过来。他庆幸自己还活着,活着才能继续打仗!

  但是很多战友在双堆集这一仗中牺牲了。陈鸿汉带着的一队战友全部被美制火焰喷射器烧死阵亡。张纯青坚持要找到陈鸿汉的尸体,这谈何容易?最终,他靠着参谋长手上戴着一块缴获的手表,脚上穿的鞋是妻子纳的鞋底两个特征才在尸骨堆里将他找到。现在陈鸿汉的事迹陈列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一个专柜中。

  双堆集战役,人民解放军消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4个军11个师,共10万余人。

  入朝作战,上甘岭战役中身负重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纯青于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入朝作战,在此期间,他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干部管理部部长、29师副政委等职。

  15军是后批入朝作战的部队,在秦基伟军长、谷景生政委的领导下,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中线防御作战、上甘岭大战等。广为人知的黄继光和邱少云,都是十五军的战斗英雄。

  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期间,张纯青乘一部美式吉普车,穿越战区时,被数架美机轮流俯冲袭击,造成车毁人亡。张纯青幸免遇难,但被压断四根肋骨,后受志愿军司令部指示,经朝鲜人民军战地医院一位大尉女军医抢救特护,昏迷数日后,得以生还。

  回国后,张纯青先后任15军29师副政委,15军45师政委,空降兵15军43师政委,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主任、军政委,后兼武汉警备区政委。1978年,张纯青来到南京,担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

  1967年,毛主席来武汉视察,时任15军政委兼武汉警备区政委的张纯青对毛主席、周总理的安全保卫工作十分谨慎。

  那次毛主席接见他,问及他的名字,张纯青说道:“我原名叫张淳庆,参加革命后叫张纯青。”毛主席接过他的话,说“炉火纯青”。

  张纯青对自己奋斗几十年的老部队15军,感情十分深厚,在长达11年的空降兵政委任期内,为我军空降兵正规化的建设,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和心血。

  子女眼中的父亲

  张纯青这位驰骋沙场的英雄,在子女们眼中,是一个原则性很强,又重感情、宽容大度的人,他和蔼、风趣、手不释卷,生活一直十分节俭,不过,他对子女们的要求却非常严格。

  “有一个字我一辈子都不会写错,轰隆隆的‘隆’。”张纯青的儿子张小牛回忆,小学时有一次写字将“隆”字少写了一横,父亲就用家里的紫檀木戒尺打了他的手掌心,“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努力钻研科学技术,要有真才实学。”

  张纯青的教育观念不仅影响了子女,也影响到了孙辈。他的孙子目前在读无线电专业的博士,学业有成。他常常去功德园看望爷爷,爷爷一直引领着他的成长。

  “父亲一辈子都献身革命,他参加革命后不仅改名叫纯青,还因为自己生在农历七月一日,因此把生日索性改成了党的生日七月一日。”张小牛说,“我们会永远怀念父亲。”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