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1版:发现 百岁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都市圈圈网
90年前,南师附小开养鸡选修课
  南师附小校园内的望钟楼见证着近百年前学校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俞子夷 资料图片
  学生们开公仆大会
  学生们在做木工
  因杜威来讲学而得名的杜威院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内,有两幢建于1919年的民国建筑,分别是杜威院和望钟楼。虽然与学校始建于1902年,已有110年的校史相比,这两幢建筑还“年轻”,但它们是特殊的“见证者”,见证的是,在近百年前,这所小学已经有了“弹性学制”,还开了养鸡等特别有生活气息的选修课,开始了个性化的学习……当然,那时的学校还不叫南师附小。

  “弹性学制”很自由

  六年的学可以只上四年

  现在的小学,普遍是六年制。在上世纪20年代的南师附小,六年的小学功课,最快可以四年完成,慢的可以学八年。因为当时,已经有了“弹性学制”。

  在1927年学校编著的《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中,就记载着学校施行的“学级编制法”。

  其中说到,各学年都分上下两级。在一个学期刚开始的两星期里,学校会根据教育测验的结果和平时上课的情形,详细调查学生的学力。在此后的两星期内,根据学生学力分组进行教学。从第五星期起,各组照本组的速度进行,不再相互牵制。之后,每半年并一次,分一次,也就是说,半年可以重新组合一次。这样,学得最快的学生,只要花四年的工夫,就可以学完六年的功课;最慢的,可以用八年的工夫,学完六年的功课;其余的学生,可以用四年半,或五年,或六年,或七年不等,完成在小学的学业。

  后来,学校又进行第二次改革,全校学级编制,除工艺科外分成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三大阶段。每一阶段依照智力、学力、年龄、努力的高下,分成若干团、若干组,随时调动,部分时间,达到一定标准后即可升入高一级阶段。当时,学校的理念是,要使智力不同的学生得到他们适宜的教育。

  时任校长的俞子夷,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曾到欧美考察过小学教学。他在1918年—1926年任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南师附小前身)主任(即校长),其间进行各种新教学法的实验研究。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结合实际,在附小全面实验美国的设计教学法——能力分团和道尔顿制,又从设计教学转向测验统计,编制作文、书法量表和小学算术练习片。其中,他在小学低年级进行的设计教学法实验,打破科目界限,仍保留教学大纲和教材。当时,参观南师附小的人络绎不绝,做南师附小参观笔记的人多到难以计数,在中国小学教育界的出版物上,到处都有他们的教学情况。

  课余生活很丰富

  选修课上学养鸡学烹饪

  近百年前的小学生,是否整天像小学究,不停地埋头苦读呢?答案是否定的。上世纪20年代前后,南师附小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非常丰富多彩。选修课多达31种,养鸡、烹饪、做木工、打气枪等都是学习内容。

  原来,当时的学生,除了学习常规的语数外音体美等课程外,还设立了补充班。学校的想法是,为了提倡正当娱乐,训练特殊技术,补充正课的不足。而且,这也是调剂个性差异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有些职业陶冶的意味。

  现在的城市孩子,很少有养鸡的,更别说经历整个养鸡的过程了。但在当时的南师附小,孩子可以选择上养鸡班,养鸡的小朋友,首先要自己建一个鸡房,给鸡建一个“家”,然后还要学会孵鸡的方法,小鸡孵出来,要会喂养。在养鸡的过程中,要能看出来,鸡有哪里不舒服。把鸡养大后,怎么才算合格?直到母鸡生蛋,或是公鸡会打鸣。

  当时的学生,还要上烹饪课,在学校里,就学会烧饭烧菜,烧的菜,有些就是学生在学校里自己种的。

  课堂气氛很轻松

  学生怕冷自创“天冷歌”

  那么,近百年前的小学课堂又是什么样的呢?小学生是不是很怕老师?不听话要不要打手心?

  在上世纪20年代的南师附小,小学生们并不怕老师,当然,老师也没有打他们的手心。因为,在一个冬天,就有这么一个班的小朋友,向老师提出,天冷了,不想上课了,老师没有责罚,而是引导他们,一起创作了一首“天冷歌”。

  那是在一节音乐课上,有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们冷死了,不要唱歌吧 !当时,27个学生,全都挤在长凳的南边,因为那里晒得到太阳,可以暖和些。老师当然很郁闷,这一天,本来是要学生学唱音阶的。但是,学生们怕冷不想唱,都说要让老师唱歌给他们听。当时这位音乐老师,没有强迫学生完成教学计划,而是想:如果硬要学生唱,肯定也唱不好,还会浪费时间。

  此时,老师想了一个办法,说要和学生一起唱歌,还要唱一首大家自编的歌。嫌冷的学生自然不乐意,推说不会。这位老师又说了,大家一起想个有意思的题目。这时有人冒出一个字:冷!学生小王轻轻地说:天冷极了。老师就当学生开了头,学生小徐看见外面天井地上的水,就唱:水结冰了。又有人接:草木枯了。唱着唱着,大家都拍起手来,忘了天气的冷,老师趁这个机会,教了一些作曲的简单方法。一首新歌出炉了:天冷极了!天冷极了!水结冰了!草木枯了。不多几时,新春来到。花放鸟鸣,快乐极了!

  “小公仆”们很能干

  同学间借钱欠账都要管

  上世纪20年代前后,南师附小有一个叫公仆会的组织,里面的组成人员,是一群“小公仆”,就是当时的小学生,由他们通过开“公仆大会”来管理学校。叫公仆会,就是取为公众服务的意思。希望用儿童热心公众服务的精神,训练他们的自治能力和社会服务的习惯。

  刚成立的时候,公仆会分级务、舍务、膳食、执行、成绩、图书、新闻、体育、巡察团、童子军、卫生行政、商社、华乐十三部,各部都用委员制,由各级、各室或各队,各选出委员组织而成。各部选部长一人,主持本部的事务。“公仆大会”和公仆会各部会议,都是由会长和各部部长主持的,老师不能插手。当时,在公仆大会工作的主要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

  “公仆大会”关注的内容很多,包括有不守秩序,不尽公职,借钱欠账,私取他人物件,逃课等。还有特别请求学校的事宜,如定制银质校徽,变更寒假的期限,学生保送附属中学等等。学生们的决议还涉及到社交方面:印同学录,招待毕业同学等。

  虽然“公仆大会”的主要成员是高年级学生,但“公仆大会”及各部决议中涉及全校的,中级低级也要服从,但由会长或部长向中低级同学通知。中级低级的学生,如果有意见,也可以向“公仆大会”或各部提出,也可以推举代表出席“公仆大会”。

  此外,中年级的孩子,也都有自己的小公仆会,分纠察、清洁、运动、管理遗失品等各部,只不过工作稍微简单一些,但有事也要开会决议。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也有自己的自治组织,负责查卫生,负责图书的整理,负责排队的管理,如排队时齐不齐,静不静,秩序好不好等。所有的“小公仆”都是为同学服务。

  杜威院得名于

  美国教育家杜威

  在南师附小校园西侧,有两幢古朴的二层楼房。这是校园内最古老的建筑,都建于1919年,建成之时,用作教室。南侧的楼房叫做杜威院,是因为1920年美国著名哲学家、实验教育家杜威曾来到南师附小访问,学校将他讲学的地方——这座优雅的二层小楼,作为纪念,命名为杜威院。而北侧的楼房,叫做望钟楼,那是因为建成之时,学校附近还比较偏僻,没有很高的楼房,在楼里能够看到钟山(紫金山),因而得名。

  杜威仅仅是来南师附小访问,为何要以其名字命名学校当时的“高层建筑”?原来,杜威的教育思想,不仅在美国风靡一时,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强调儿童为“中心”,主张“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就是他的弟子。而南师附小当年的教育实验,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大。南师附小杜威院,后来被分为4个单元,进行各种教学法的实验研究,如“道尔顿制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公仆会”等,都是有关杜威学说而推演形成的。学校的研究风气自此形成。

  ●南师附小校史沿革(部分)

  三江师范学堂附属小学(1902-1905年)

  两江优级师范附属小学(1902-1914年)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1917-1921年)

  国立东南大学附属小学(1923-1927年)

  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1929-1937年)

  (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附属小学(1938-1945年)

  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1952-1955年)

  南京市实验小学(1956年)

  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1957-1973年)

  大石桥小学(1973-1978年)

  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1978-1984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1984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